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汪月荣丁洪海
[导读] 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

        汪月荣丁洪海
        湖北省崇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437500           湖北省崇阳县大集中学   437500

        摘  要: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已有的学生评价内容片面,形式单一,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切实推行发展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教育公平。
        关键词:学生评价;因材施教;发展性评价;教育公平
        正  文:
        评价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教学就要有评价。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水平;使学校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我国在法律上规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公平有法律上的保障。
关于如何建立科学评价,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本人有一些肤浅的认识:
实施发展性评价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变以前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而相对忽视评价的促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它允许学生身上同时存在优势领域和不足领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实现个人价值。爱迪生曾说过“相信自己能的人就会赢!”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都要让他们树立一个信念:“我能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求教师把激励性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皮格马利翁效应及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语起到很好的作用。

教学的激励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情态、行为上,惯用的激励方式,列举一二:在语言方面,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老师可以这样说:“你读得真好!”、“你比老师读得还好!”、“声音好听极了!”;对学生的问题评价,老师可说:“你很会提问题!”、“你真有见解!”、“你很善于思考问题!”;在情态方面,老师慈爱的眼神、鼓励的微笑、亲切的手势都能激励学生;在行为方面,如抚摸、拉手、奖励等也能达到激励的效果。对于存在问题的同学应该以委婉的口气提出不足。如:“你的答案已经很接近了,我想,你再仔细的思考一下,会回答得更为正确。”等等。
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科学的评价观后,是否就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呢?不是的。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而且还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受批评,认识不到缺点。所以,还要求教师掌握评价学生的技巧和艺术。1、坚持评价具体化。教师对学生评价要具体,切忌抽象,切忌演绎。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评价要就事论事,不要由此及彼,由现在追及历史,不要由此人波及他人或群体,更不要使抽象和演绎的结果上纲上线做出一个综合的结论。调查结果显示,这是学生十分讨厌的事,一般地说,都会产生消极的效果,没有任何积极意义。2、灵活运用各种评价类型,做到评价有度、有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类型很多,譬如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等。教师不管运用哪一种评价类型,都要做到评价有度有利。所谓有度,就是不管对哪一类的学生评价,都不要过于频繁,次数不宜过多,内容都要掌握分寸。所谓有利,就是评价要有利于学生接受、认同和自我发展。3、教师要学会评价的语言艺术,做到真、善、美统一。“真”就是教师的求实之心使评价准确、客观;“善”就是教师的期望之情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的动力,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美”就是教师心灵的真挚之爱,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整体的、和谐的发展。教师运用语言时,一定要选用那些催人上进的语言、善的语言、美的语言,切忌使用“你真笨”、“没出息”等挖苦的语言、伤人的语言,教师有时用肢体语言,这就需要肢体语言的准确、善意和美感。动作要落落大方、优美动人,要做到活泼而严肃,幽默而真诚。同时,也要注意运用肢体语言评价的时间、条件和环境,决不能随意而行。
另外,教学评价也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在课堂评价中,力求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加以指责,而是帮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进行提问时,注意做到因人而异,如对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想方设法教给他们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方法,使他们变苦为巧学;对性情活泼、兴趣广泛的学生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获得学习的乐趣;对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学生,教给他们博学多思、扩大知识面的方法,使其变学滿为学而知不足,对基础薄弱、自卑感强的学生,注意引导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能变厌学为愿学。这种因材施教的课堂评价,使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多起来了,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了,“师道尊严”的架子放下来了,教师已经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服务者。“自然而然,和谐成长”。课堂评价的公平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总之,要扎扎实实地搞好课改,就必须扎扎实实地搞好课程评价,我们要有信心将新的评价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用发展的眼光,关注个体差异和独特性,争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第2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6.
[2]奚晓晶,魏耀发.课堂:走近教育公平[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04: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