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子》文言句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杨朔
[导读] 《慎子》一书在先秦时期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慎子》

        杨朔
        身份证号码:37078419971220**** 济南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
        摘要:《慎子》一书在先秦时期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慎子》对我们深入研究先秦学术史、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文本进行精细解读,研究《慎子》中所出现的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双宾语句、宾语前置句,总结归纳句式的使用情况,有助于反映先秦时期文言句式的发展情况。对《慎子》中的文言句式进行研究总结,这仅仅是最基础的,将来还应当进一步的进行研究。同时将《慎子》和《论语》两部著作中的文言句式进行比较,以此观察先秦时期文言句式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慎子》; 《论语》; 文言句式;
ABSTRACT:Shen Zi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study of Shen Zi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deeply study the academic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thoughts of the pre-qin period. By carefu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study the special classical sentence patterns used in Shen Zi. For example, declarative sentences, elliptical sentences, passive sentences, the double object sentences, prepositional objective sentences and other sentences. Summarize the use of sentence patterns. It is helpful to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sentence pattern in pre-qin period. The study of Shen Zi’s the classical sentence pattern, that is just the basics.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be done in the future. In the meantime, compared the classical sentence patterns in Shen Zi with The Analects’s. Ob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sentence pattern in the pre-qin period.
Key words:Shen Zi; The Analects; Classical Chinese sentence;

引言
        《慎子》,战国时期赵国人慎到撰写。慎到专攻黄老之术,是法家创始人物。据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载“慎到著十二论”[1]。而班固《汉书?艺文志》则记载“《慎子》,四十二篇”[2]。谁是谁非,中间的流传变化已经不能考证。隋唐时期,据魏徵等《隋书?经籍志》 “《慎子》十卷,腾辅注”[3],已经只留十卷。到了宋朝,《崇文总目》录入三十七篇[4],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5]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著录为五篇,《慎子》版本流传情况在张国际的《<慎子>研究》一文中已经提到 [6],但是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的五篇大部分都丢失了 ,与现在的版本大致相同。明末有慎懋赏校定本,分为内、外篇,今人罗根泽已证实虚假。清代的严可均有撰本,远远超过旧的版本。清末时的藏书家钱锡之也有辑本,并按照唐宋类书补充改正原文,而且在文章的末尾处附有逸文,是如今最为完整的版本,也是我们最常用的版本。
        《慎子》在哲学方面的研究情况是最为突出的,学者们大多重视对慎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的研究。研究慎子思想的文章,如王威宣《论慎到的法律思想》,文章从“加强中央集权,主张设立国君”“尚法观”“权势的作用”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慎到的法律思想 [7]。潘志峰《论慎到“权重位尊”的政治哲学思想》,阐述了慎到的权重位尊和非圣贤等思想,明确了慎到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认为,慎子是一个与道家思想相分离的思想家,《慎子》一书就是慎子从道家思想向法家思想转化的一个证明 [9]。张国际《<慎子>研究》阐述了慎子的哲学思想是以黄老思想为基础的,因循思想、势治思想,同时还阐述了慎子的法治思想[10]。
        《慎子》在文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谭家健、郑君华《先秦散文纲要》,从《慎子》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出发进行研究 [11]。张国际《<慎子>研究》认为《慎子》极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文学意义,从“层层设喻,文势跌宕”、“逐次演绎,论述有力”、“正反论证,剖析切理”、“文笔流利,文风简劲”四个方面说明了《慎子》的文学性[12]。学者对《慎子》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情况比较少,余佳琳《浅析<慎子>的文体特征》,从《慎子》的体裁、语体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探究了《慎子》的文体特征 [13]。
        本文通过精细解读《慎子》,分析句式,穷尽式总结归纳《慎子》中句式的使用情况,对《慎子》进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文本细读法、分析归纳法以及比较法。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一个独立的句子中谓语对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作出某种判断的句子 [14]。”判断句分为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两种类型。《慎子》中应用了六种判断句式形式。《慎子》中共出现判断句约50例,其中,肯定判断句约有42例,否定判断句约有8例。
(一)肯定判断句
        肯定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判断句。《慎子》一文中,出现约42例肯定判断句。其中,“‘……者,……也’式”文中共出现约13例;“‘者也’式”共出现约1例;“‘……,……也’式”出现约21例;“‘……者,……’式”出现约3例;“‘……,……’式”共出现约1例;“‘……,为……’式”共出现约3例。
        1.“……者,……也”式
        此种类型,《慎子》中共出现约13例。
        ①弩弱而矰高者,乘于风也。《慎子·威德》
        ②为毳者,患涂之泥也。《慎子?逸文》
        ③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慎子·威德》
        ④故无名而断者,权重也。《慎子·威德》
        ⑤子两位而家不乱者,父在也。《慎子·德立》
        ⑥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也。《慎子·逸文》
        ⑦行陆者,立而至秦,有车也。《慎子·逸文》
        在这七个例子中,主语分别是“弩弱而矰高者”“为毳者”“不肖而服于贤者”“无名而决断者”“子两位而家不乱者”“行海者”“行陆者”,谓语分别是“乘于风”“患涂之泥”“位尊”“权重”“父在”“有舟”“有车”。这种判断的构成模式,是古汉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
        2.“……者也”式
        “者也”在句子的末尾连用,表示判断。《慎子》中出现约1例。
        ①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慎子?民杂》
        在这个例子里,主语是“大君”,谓语是“兼蓄下者”。句子的末尾连用“者也”,形成判断。
        3.“……者,……”式
        主语的后面加“者”表停顿,而谓语的后面不加任何成分。《慎子》中共出现约3例。
        ①爱赤子者,不慢于保。《慎子·威德》
        ②绝险历远者,不慢于御。《慎子·威德》
        在这两个例句里主语分别是“爱赤子者”,“绝险历远者”;谓语是“不慢于保”; “不慢于御”;
        4.“……,……”式
        判断句中,“者”、“也”都不用,即“……,……。”式。这类句式在《慎子》中共出现约1例。
        例如:
        ①田骈名广。《慎子·逸文》
        在这个例句中,主语是“田骈”,谓语是“名”。
        5.“……,为……”式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这类例句在《慎子》中共出现过约3例。
        例如:
        ①尧为匹夫。《慎子·威德》
        ②日月为天下眼目。《慎子·逸文》
        ③山川为天下衣食。《慎子·逸文》
        第一个例句,“尧”是主语是,“匹夫”是谓语是;第二个例句中,“日月”是主语是,“天下眼目”是谓语;第三个例句中的主语是“山川”,谓语是“天下衣食”;
        6.“……,……也”式
        主语后面不用任何词,谓语后面用“也”。这类例句在文中共出现约21例。
        例如:
        ①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慎子·威德》。
        ②君明臣直,国之福也。《慎子·逸文》
        ③与天下于人,大事也。《慎子·逸文》
        ④民杂处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慎子·民杂》
        ⑤诗,往志也;书,往诰也;春秋,往事也。《慎子·逸文》
        ⑥众之胜寡,必也。《慎子·逸文》
        ⑦趋事之有司,贱也。《慎子·逸文》
        ⑧轻重迭相橛,天地之理也。《慎子·逸文》
        在这8个例句中,主语分别是“毛嫱,西施”“君明臣直”“与天下于人” “民杂处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诗、书、春秋”“众之胜寡”“趋事之有司”“轻重迭相橛”,谓语分别是“天下之至姣”“国之福”“大事”“此民之情”“往志、往诰、往事”“必”“贱”“天地之理”。
(二)否定判断句
        《慎子》中,否定判断的构成就是把否定副词“非”直接加在谓语前面,形成否定判断句,共出现约8例。
        例如:
        ①不学而能者,非生巧也。《慎子·威德》
        ②故廊庙之材,盖非一人之枝也。《慎子·知忠》
        ③夫投钩以分财,投策以分马,非钩策为均也。《慎子·威德》
        ④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慎子·知忠》
        ⑤治乱安危,存亡荣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慎子?知忠》
        第一个例句中的主语是“粹白之裘”,谓语是“非一狐之皮”;第二个例句的主语是“廊庙之材木”,谓语是“非一人之枝”;第三个例句的主语是“投钩以分财,投策以分马”,谓语是“非钩策为均”;第四个例句中的主语是“治国之君”,谓语是“非一人之力”;第五个例句的主语是“治乱安危,存亡荣辱之施”,谓语是“非一人之力”。以上五个例句中的“非”虽然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非”是作为一个否定副词来否定谓语的,这是“非”的语法作用,“非”不是一个否定性的系词,不是“不”和“是”的简单相加的结合体。
(三)同时期《论语》中判断句使用比较
        《慎子》和《论语》都是先秦的优秀代表著作,《论语》中也使用了很多判断句。不管是《论语》还是《慎子》中,所使用的判断句中“‘……,……也’式”频率都是最高的,《论语》和《慎子》中的否定判断句大都是把否定副词“非”放在谓语前面,表示否定意义。但是,《论语》中已经出现了“是”这个判断词,例如,《论语·微子》中的“是鲁孔丘与?”。而在《慎子》中是没有出现的“是”这个判断词的。

二、省略句
        “在一个句子中省略某一个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的句子就是省略句[15]。”古代汉语中“省略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主语省略句、谓语省略句、宾语省略句和介词省略句[16]。”省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语法的需要,为了适应简陋的书写工具,而压缩文字的数量所以使用较多的省略句 [17]。”《慎子》中,共出现约35例省略句,其中,主语省略句约24例,宾语省略句约4例,介词省略句约7例。
(一) 主语省略句
        由于古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发展不完善,只能充当定语和宾语,不充当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面的成分,句法成分又比较繁琐,如果省略去相同的成分,句子就比较简洁,书写也比较方便。这样一来,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省略主语的句子在《慎子》中共出现约24例。
        例如:
        ①是故()不设一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慎子·民杂》
        ②孔子曰:邱少而好学,()晚而闻道,以此博矣。

《慎子·逸文》
        第一个例句中省略了主语“君主”;第二个例句中的第二小句承前省略了主语“邱”;这些例句中的主语在前一小句中出现过,为了不重复,使句子更加简洁,省略主语,并不影响句子大意。我们在翻译时,往往要根据上下文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大意。
 (二) 宾语省略句
        宾语的省略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常见的,最常见的是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和省略介词后的宾语,省略的大多是代词“之”。宾语的省略可以分为两种,“省略介词宾语”和“省略动词宾语”。《慎子》中共出现约4例省略宾语的句子。
        1.动词宾语省略句
        古代汉语中动词后面带的宾语,如果在上文中已经出现过,也可以承前省略宾语。《慎子》中共出现约2例省略动词宾语的句子。
        例如:
        ①故用人是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慎子·因循》
        ②久处无过之地,则世俗听()矣。《慎子·逸文》
        以上两个例句,都是在动词之后省略了动词宾语“之”。在理解文章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将句子补充完整。
        2.介词宾语省略句
        介词“以”“为”“与”“从”等的宾语如果已经在上文中出现,往往可省略。《慎子》中共出现约2例省略介词宾语的句子。
        例如:
        ①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慎子·民杂》
        ②关龙逢王子比干不与()焉,而谓之皆乱,其乱者众也。《慎子·逸文》
第一个例句中,介词“与”的宾语被省略了;第二个例句中,介词“与”的宾语被省略了。
(三)介词省略句
        省略“于”、“以”等介词常常在古代汉语中出现,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宾语,即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常常省略这个介词。《慎子》中共出现约7例省略介词的句子。
        例如:
        ①然则孝子不生(于)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于)圣君之下。《慎子·知忠》
        ②故圣人处(于)上,能无害人,不能使人无己害也,则百姓除其害矣。《慎子·威德》
        第一个例句中,介词“于”被省略,即“不生于慈父之家”“不生于忠臣之下”;第二个例句中,介词“于”被省略,即“圣人处于上”。这两个例子中,介词“于”和后面的宾语组成了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可以省略。
(四)同时期《论语》中省略句使用比较
        《论语》中的省略句使用相对较少。
        《论语》中使用了省略谓语的句子,而《慎子》中没有出现省略谓语的句子,《慎子》中大多是承前省略主语的句子。这是它们不同的地方。

三、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针对主谓关系而言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的动作的被动主语或主语,而不是主动主语或主语 [18]。”“根据有无形式标志符号,被动句一般分为有形式标志符号的被动句和没有形式标志符号的被动句[19]。”《慎子》共出现约5例被动句。其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约1例,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约4例。
(一)“于”字式标志的被动句
        谓语动词后,介词“于”用来介绍主动行动者。“于”用于介绍动作的主动人,使主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质。《慎子》中共出现过约1例。
        例如:
        ①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慎子·君人》
        这一个例句中,“事”作为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法”作为句子的宾语,是动作的主动者,“事情被法律决断”。
(二)无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的谓语动词都是及物动词,虽然没有表示被动含义的明显的介词和结构,例如:“于”“见”等,但是因为在意念含义上能够指挥主语,一般后面也就不带宾语,这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的特点。《慎子》中共出现约4例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①易为下则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多下之谓太上。《慎子·民杂》
        ②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慎子·民杂》
        ③故事无不治,治之正道然也。《慎子·民杂》
        ④藏甲之国,必有兵遁,市人可驱而战。《慎子·逸文》
        这4例,都是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主语在信念上能够被谓语支配。表示被动意义。
(三)同时期《论语》中被动句使用比较
        被动句在《论语》中的应用比较广泛,而且句式比较丰富,如“见”字式等。而《慎子》中只出现了1例“于”字式和4例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被动句式比较单一。
四、双宾语句
        双宾语句是一些及物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一个是行为的间接接受者,也就是人,称为间接宾语或近宾语,另一个是事或物,行为的直接接受者,称为直接宾语或远宾语。《慎子》中仅出现了表示称谓类的动词带双宾语约10例。
        例如:   
        ①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慎子·民杂》
        ②斩人四肢,凿其肌肤,谓之刑;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 《慎子·逸文》
        ③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慎子·逸文》
        ④夫道,所以使贤无奈不肖何也,所以使智无奈愚何也,若此,此谓之胜道矣。《慎子·逸文》
        ⑤不肖者,不自谓不肖也,而不肖见于行,虽自谓贤,人犹谓之不肖也。《慎子·逸文》
        ⑥愚者不自谓愚也,而愚见于言,虽自谓智,人犹谓之愚。《慎子·逸文》
        ⑦关龙逢王于比干不与焉,而谓之皆乱,其乱者皆众也。《慎子·逸文》
        ⑧尧舜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内皆治,而丹朱商均不与焉,而谓之皆治,其治者众也。《慎子·逸文》
        在这8个例句中,都是表示称谓的动词“谓”后面带近宾语“之”和远宾语的形式,翻译为“称他为”。
        同时期《论语》中使用双宾语比较多。授受类的双宾语句、称谓类的双宾语句、告示类的双宾语句在文中都有出现,而《慎子》中的双宾语句比较少,只有10例称谓类的双宾语句,其他形式的双宾语句在《慎子》中没有出现。

五、宾语前置句
        “在古汉语中,因为某一些原因谓语或者介词后面的宾语可以提到谓语或介词前面,成为宾语前置 [20]。”《慎子》中共出现约5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句大约出现1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句在《慎子》约3例,宾语“是”或“之”复指约出现1例。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在中国古代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它主要包括以疑问代词为动词宾语和以疑问代词为介词宾语。《慎子》中共出现约1例。
        ①由是观之,忠未足以救乱世,而适足以重非,何以识其然也?《慎子·知忠》
        例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提到介词“以”的前面,正确语序应该是“以何识其然也”。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必须符合两个必要的条件,第一,这个句子一定是否定句。第二,宾语一定要是代词。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慎子》中共出现约3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句式。
        ①故圣人处上,能无害人,不能使人无己害也,则百姓除其害矣。《慎子·威德》
        ②人莫不自为也。《慎子·因循》
        ③道胜则名不彰。《慎子·逸文》
        第一个例句中,宾语“己”提到谓语“害”前面,正确语序是“不能使人无害己也”;第二个例句中,宾语“自”提到谓语“为”前面,正确语序是“人莫不为自也”;第三个例句中,宾语“名”提到谓语“彰”前面,正确语序是“道胜则不彰名”。
(三)宾语“是”或“之”复指
        古代汉语里,动词谓语前面有代词“之”“是”等标志的句子,在宾语后面用“之”或“是”复指,“之”或“是”放在动词的前面,形成宾语前置。《慎子》中共出现约1例此类句式。
        ①此之谓因。《慎子·因循》
        在这个例句中,动词谓语“谓”前面有代词“之”,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是“此谓因”。
(四)同时期《论语》中宾语前置句使用比较
        《论语》共出现了104例宾语前置句,而《慎子》出现5例,两者表达形式相同。
        结束语:
        《慎子》中主要了运用了判断句、省略句、双宾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等古代常见的句式。
        《慎子》中共出现约50例判断句式。肯定判断句又分为六小类,分别是“‘……者,……也’式”、“‘……者也’式”、“‘……者,……。’式”、“‘……,……。’式”、“‘……,为……’式”、“‘……,……也’式”。《慎子》中的判断句式以“‘……,……也’式”最为常见,在文中使用的次数最多,出现过约21例;“‘……者也’式”和“‘……,……。’式”在《慎子》中出现的次数最少,大约1例。《慎子》中使用的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多用于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或者是主语和谓语之间有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省略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和介词的省略,《慎子》中共出现约35例省略句式。其中,主语的省略出现约24例,出现的频率最高;谓语的省略暂时没有发现;宾语的省略出现约4例;介词的省略出现约7例;《慎子》中出现的省略句以主语的省略最为常见,其中,主语承前省略句最多,句子之间是相同的主语,前一个句子中出现了主语,后一个句子为了简便不重复而承前面的句子的主语省略掉后面句子的主语。
        被动句式在《慎子》一文中相对于其他句式而言使用的是最少的,约5例。被动句式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其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分为八小类,分别是:“‘……于’式”、“‘见……’式”、“‘被……’式”、“‘被……于……’式”、“‘为……’式”、“‘为……所’式”、“‘为所……’式”、“‘受……于’式”。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在《慎子》中共出现约1例;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在《慎子》中共出现约4例。被动句在《慎子》中使用的比较少,出现的被动句以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多,这类被动句没有形式标志,只是在意念上表示被动,在理解的时候要体会出被动意义。
        双宾语句在《慎子》中出现的频率较低,大都是称谓类的动词后面带双宾语,共出现约10例。《慎子》中大都是“谓+之+直接宾语”的形式。
        宾语前置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宾语“是”或“之”复指。宾语前置句在《慎子》中共出现约5例,其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出现约1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出现约3例,宾语“是”或“之”复指出现约1例。
        综上所言是《慎子》中所使用的文言句式的概述。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全注全译史记全本》,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第1391页。
        [2](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1735页。
        [3] [4] [5] [6][10][12]张国际:《<慎子>研究》,硕士论文,郑州大学,2005年,第1页。
        [7]王威宣:《论慎到的法律思想》,《齐鲁学刊》,1996年第4期,第 62-65页。
        [8]潘志峰:《论慎到“权重位尊”的政治哲学思想》,《邯郸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第6-10页。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第二版,第494页-第495页。
        [11]谭家健:郑君华:《先秦散文纲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1页-第282页。
        [13]余佳琳:《浅析<慎子>的文体特征》,《文教资料》, 2016年第35期,第80-82页。
        [14][18][19]董志翘:《古代汉语(下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版,第666页、第667页。
        [15][16][17]白化文:《古代汉语常识十二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第201页。
        [20]郑邵琳:《甲骨刻辞若干句法问题研究》,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第48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