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梅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第二小学 717400
摘要:语文教师要想保证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应该处在与学生密切沟通并互动的位置,需要通过沟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学生管理、思想辅导。因此,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来说,在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时,首要的就是积极的语言沟通。语文教师重视和学生开展交流和沟通,才能够更好的为学生设身处地思考,更好的开展各项学习任务与实践活动,同时也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互动、语言沟通
师生互动进行语文学习能够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思考中,还能够在与和老师的互动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学科兴趣,提升他的语文素养。沟通是一种很好的师生互动方法,可以在沟通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反思意识和可以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语文这一学科,语言沟通还是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而小学生接触外界的条件较少,与教师进行合理的沟通也能够让教师为学生开拓眼界,让学生了解更多新事物,能够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交流的学习模式和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潜力。
1 积极语言沟通的意义
1.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就需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与学生经常性围绕和语文学习有关的主题进行沟通与探讨,能够让学生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意见,在制定教学方案中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点的灵动趣味的语文课堂。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师与学生的长期沟通中也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学生就会将语文学习当成一种放松身心的娱乐方式,能够乐于接受语文老师的授课方式,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1.2 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无论哪种学习模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再进一步的展开教学。语文学科有着一定的开放性和广泛性。对于语文学科学习的好坏,不能够单纯通过学生对一些语文知识点和语文段落诗词的记忆来评判,这样会导致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较片面。而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的积极沟通,了解学生对于文章和问题的理解能力,通过这种方法教师能够得到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反馈。教师也能够了解到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方面的薄弱点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并对教学进度有这大体的把握。
2 语言沟通的具体应用
2.1 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引导
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位置,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群体,处于语文学习的初期,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十分重要。就语文学科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开放式教学,积极与学生沟通互动,将语文教学围绕学生本身展开。教师要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状态,着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在教师与学生沟通中要做到对学生抱有平等的态度,做到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能够耐心的倾听学生的意见。每个人对语言的理解程度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教师也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过人之处,因材施教。小学的孩子思维模式较为单纯,教师的引导作用对于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功能。当教师对其进行相应的鼓励和夸奖时,能够极大的满足孩子内心的荣誉感,让学生明白认真学习是有意义的,进而勉励其更加努力的学习。对于落后的学生,教师也要通过互动沟通告诉他们自己的不足之处,要求学生改进并给学生起到一个基本的规范作用。
2.2 及时答疑,提升学生语文思维
疑问才说明学生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及时对学生的疑问点进行答疑有利于让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疑问部分的知识点。但是“不读,不说,不问”是当代学生所面临的严重问题。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就需要教师积极的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的与学生互动沟通来辅助学生学习。教师对待提出问题的学生要予以充分的肯定,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于表达自己,主动的向老师去寻求沟通。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回答学生,避免学生带着疑虑和错误进行语文学习,养成错误的学习习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沟通是一种很好的师生互动方式,积极的语言沟通能够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也能够让教师掌握学生对于教学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有利于进一步的教学。教师要注意在沟通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作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解答,着力培养出能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 黄娴. 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的方法研究[J]. 读写算, 2019(29).
[2] 杜桂杰.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语言沟通的探索[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9(7).
[3] 陈珍珍. 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的话语沟通研究[J]. 语文课内外, 2020, 000(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