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幸福教育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探讨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黄秀丽
[导读] 幸福教育对应的是以人性化教育方法指导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黄秀丽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七小学,广东 湛江,524200

        摘要:幸福教育对应的是以人性化教育方法指导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新时期德育工作备受关注,素质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化,积极推行幸福教育能带来传统德育工作的改革,增强学生幸福体验感,使得他们更好地理解认同德育。本文主要就幸福教育导向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进行探讨,在论述幸福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论述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践中如何做好幸福教育理念的渗透与贯彻。
关键词:小学;德育;班主任;幸福策略;实施
        义务教育的普及、素质教育的深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更为凸显,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义务教育的重要构成,关于其教学策略的探讨也广受关注。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中幸福教育策略发挥实效,有助于带动学生幸福感的增强,在幸福感增强的基础上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保持个体发展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因此,关于幸福教育导向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详细探讨具有积极意义。
一、幸福教育的丰富内涵
        幸福教育最早由哲学家内尔·诺丁斯提出,其主要倡导教育中应坚持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去管教、去约束,真正推崇情感教育,真正让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从而奠定他们健康发展的心理基础、情感基础[1]。当前社会环境更为复杂多元,思想文化交织冲击,对于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而幸福教育的德育渗透实施具有现实必要性。班主任基于幸福教育理念开展德育工作能引领学生发现自我价值,感受身边的美好事物,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而对于教师来说,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能有来自于学生幸福感的回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双向互动、良性发展的德育教育格局,全面提升小学德育教育水准。
二、基于幸福教育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实践
(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升学生自信心
        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家庭教育引导,不同的性格特征,使得小学生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有不同的反响和表现,有的学生内向害羞,发言不积极,有的学生活泼好动,容易有各种小动作,很容易发展为扰乱课堂秩序的“坏学生”[2],班主任基于坚持幸福教育理念积极开展班主任德育工作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地推行德育教育,逐步建立不同学生群体德育学习、健康发展的信心。班主任应将学生作为独立的整体来平等地对待,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因材施教的德育策略,增强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同感、理解度,使得小学生能主动学习德育知识,参与德育活动,也以小学生自尊心的维护带来小学生发展中幸福感的增强,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例如笔者所在班级有一名同学,性格偏于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弱,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间休息都表现不积极,且无法有效地融入其他同学群体中,每次让他回答问题他会显得局促紧张,不仅声音小且说话不自信,基于幸福教育理念在德育引导时,笔者选择顺着他的思路进行引导,不管他回答的如何都要对他进行肯定与称赞,虽然他可能回答得并不全面,但是可以肯定他回答的创新性。刚开始他的发言声音小且说话断断续续,但基于笔者长期的一旁引导和鼓励,甚至像朋友一样参与他的话题,让他慢慢地完成自己的发言,他改观不少,在经常性的鼓励和肯定中,他逐渐迈出了大胆表达的第一步,敢于表达自己的观念,也变得自信开朗了许多。
(二)教育贴近生活,营造良好德育氛围
        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连贯性,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小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与感染,这也是幸福教育的最好诠释。

良好的德育氛围可以从小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入手,将德育工作与小学生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借助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德育引导,引发小学生德育情感共鸣[3],以此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德育工作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也能激发学生德育学习、德育活动参与的热情,提高幸福教育的吸引力。班主任在基于幸福教育理念开展德育教育时应关注时代发展主题,关注小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关注小学生的兴趣点,致力于小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为小学生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原始驱动力。例如为了让小学生养成尊老爱幼的美德,笔者主动创造生活化的课堂情景,组织学生演绎公交车让座的场景,学生分别扮演老人、司机、乘客,在特定的场景下思考如何进行道德选择,感悟让座。司机提醒乘客给老人让座,而老人则对让座的乘客表示感谢,车厢内氛围友好,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小学生在演绎的过程能体会出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的不易,获得助人为乐的幸福感,德育教育水到渠成。
(三)发挥班干部作用,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中会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德育工作具有明显的排斥性,且对班主任表现出极强的不信任感,与班主任和其他同学的关系都比较疏远,更谈不上配合班主任学习德育知识,参与德育活动。而班主任强制性的引导也无法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德育学习的重要性,班主任应着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4],通过人际关系的缓和为德育工作的开展“破冰”。班主任一方努力很难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可以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让班干部成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借助班干部,以使得学生逐渐建立起对班主任的理解和信任感,而这又提升了班干部的管理能力[5],带给班干部成长的幸福感和自信心。例如笔者所在的班级有一名德困生,思想品德方面较为落后,笔者在德育工作开展中采取了迂回策略,为充分保护该生的自尊心,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安排班干部先与他聊天做游戏,让他们同龄人之间交流,很快该生向班干部敞开心扉说出了自己的苦恼,他并不是不理解德育知识或不愿意参加德育活动,只是希望通过自己乱丢垃圾、课堂上做小动作等一系列叛逆行为引起班主任的重视,从而家访让远在外地的父母有更多陪伴自己的时间,在了解了真实情况后,笔者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将该生的想法告知了他父母,达成了该生与父母每周视频通话的约定,先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该生家庭幸福感不断提升,在知道班主任为自己做的一切努力后,该生对班主任也有了更多的信赖感,在班主任和家长的双向引导下该生不再叛逆,实现了德困生到品德榜样的成功转化。
结束语:德育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小学班主任作为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教学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积极思考德育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基于幸福教育理念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优势,班主任应自觉用幸福教育理念指导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德育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德育工作保持更高的热情,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德育工作开展中,关注学生的愉悦感、幸福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指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人格的完美塑造。对于班主任来说,基于幸福教育理念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也能提升自身的职业归属感,真正感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因此,在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中应积极渗透幸福教育理念,积极推行幸福教育,以提升德育教育实效,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成桂.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实施幸福教育的策略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1):18-19.
        [2]周赛玲.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幸福教育策略研究[J]. 科技风,2020(16):22+25.
        [3]顾丽洁. 浅谈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J]. 知识文库,2020(09):53-54.
        [4]徐惠萍. 幸福教育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方法[J]. 情感读本,2020(06):73.
        [5]宋振国. 基于幸福教育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J]. 长江丛刊,2019(21):162-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