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本文立足于篮球项目教学,探析篮球课程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所面临的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现状;对策
引言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应对新形势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强体魄、健全人格为目标,通过创设多元课堂、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组织模式,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开展课余竞赛、建设校园篮球文化等措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构建篮球课程体系,实现从课内学习到课外锻炼的转变,达到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有效融合。
1高校篮球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含义
所谓篮球“课内外一体化”,首先要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样态,实现课内教学的最优化。其次是将课堂中有关篮球的基本技术、运动技能、体育精神、核心素养等相关知识与课外锻炼、竞赛组织活动等有关于篮球运动的课程联系起来,在完成篮球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课余锻炼的热情,对课余训练和竞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时促进课内教学效果的提升,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强健体魄。构建篮球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上课热情和参与度,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实现从课内学习到课外提高的转变,学生由让我练到我要练、会锻炼的转变,达到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有效融合。在篮球课程教学方面,能够创新教学模式,整合各方面的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优化师资队伍,为有效开展篮球课程学习提供坚实的资源和师资力量保障。
2高校篮球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现状
2.1教学手段单一化
多年来高校篮球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化的问题。表现为教学内容过多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出勤率、体能测试任务,而忽视了篮球课程核心理念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些教师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让学生学会相应的篮球理论知识和篮球技巧上,在课堂教学中不分基础程度和接受程度,统一采用先由教师讲解和示范、后由学生模仿练习的方法,导致很多篮球基础一般的学生经常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因素,不能从根源上让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兴趣,这就难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2课程体系固化
首先表现为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大学的课堂局限于学时,教学和学习的时间是固定的,教学活动只发生在这一个半小时之内,下课之后学生除非有自发的兴趣爱好,否则便与此绝缘。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仅在课堂上僵化地接受一些篮球知识和技巧,没有纵向的对篮球理论体系的认知以及横向的课余活动的兴趣延展,加之课堂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学生很少受到校园篮球文化氛围的感染,因而缺少对篮球课程的内在需求动力。其次表现为孤立的课堂教学,在产教融合的大环境下,教的目的是为了成果转化,而不再是象牙塔内自说自话,教学与社会与就业等一系列要素发生密切的关系,课堂教学的社会效用是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参考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达标是人才培养的检验标准。体育课仅仅完成教学环节,考评出一个课堂分数是适应不了新时代要求的。
2.3硬件设施不完善
诸多非体育类的院校将硬件支持的重点放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上,对于公共体育课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体育课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甚至在一些体育专业的院校,如师范类高校的体育专业、综合类高校的体育专业等也存在着由于资金或政策支持不够,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教学需要的问题。对于高校篮球教学而言,体育场地和器械的要求既要为课堂教学提供保障,还应满足大学生的课余篮球锻炼、课余篮球训练、和篮球竞赛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高校篮球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充分实践。综上,只有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加强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优化篮球课程设置,才能构建一个课内外协同促进学生运动素养提升的课程体系,实现最终的教学育人目标。
3构建高校篮球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对策
3.1创设多元课堂
“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样态,实现课内教学的最优化。多元,即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由统一向分散变化。多元是多样的,不是集中统一的。多元化落实在教学中,就是要求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因材施教。针对当前教学手段的单一化,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的问题,篮球课程的改革要从根本出发,教师需要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感受不同的上课形式,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效果明显。因此,需要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水平、篮球技术技能,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首先分析每位学生的特点,可以先选出其中差异比较大的、有代表性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障碍,制定符合个体特点的教学方案,激发他们对于篮球课程的兴趣和热爱。
3.2优化教学组织模式
篮球教学课标的主要目的是学生在“一体化”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优化教学组织模式,一是指学校篮球教学不仅要加强学生在篮球实践技能方面的提高,同时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技能,还要掌握其原理,有利于学生对篮球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清晰的、系统的认知。改善课堂教学的固化内容,将篮球运动的背景知识和理论体系纳入到篮球教学的框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思维,从而提升对篮球的理性认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教师机械讲要领、学生被动去练习的模式,将课堂教学进行纵向延展,进而使理论与实践、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形成有效融合。
3.3整合教学资源
学校应加大在体育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仅在学校内,还要让学生多参与校外的篮球活动,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场地和设施,为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供物质保障。有效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拓展体育课的形式,实现学分制教学管理和课内外多途径培养的目标。这些举措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篮球等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中来,还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另外,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也是影响学生篮球课程的参与度的重要原因,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不能满足新时代对于培养多元化人才均衡发展的需要,需要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实现方法、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使之与现代化教育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相匹配。
结束语
通过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优化教学组织模式,形成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有效融合。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激发学生篮球兴趣。进而有效改善高校传统篮球教学存在的系列问题,提升高校篮球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首一,李书泉,高健,等.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建设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4):114-118.
[2]李广国,张琦.基于“分组教学”方法构建篮球“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182-183.
[3]贾亦帅,马凯.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优势分析与体系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2):67-70.
[4]李欣悦.我国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2(5):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