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律搭台活交融 学科交织自天成—实例解析音乐教学中多学科交融的方式与构建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王瑾
[导读] 本文以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作为指导,关注音乐教学中教材内容与学生多元能力的关联,
王瑾
济南市解放路第二小学
        【摘要】本文以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作为指导,关注音乐教学中教材内容与学生多元能力的关联,挖掘与多学科中与学生能力匹配的知识,搭建以美育为主的多元素养发展教学平台,通过实例简析探索可行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音乐教育;核心素养;多元学科;方式策略;
一、教学中重视核心素养发展的意义
(一)教学改革的内需。无需赘述教育对国家、社会、家庭的意义,教育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方向和新要求,核心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多学科、多能力发展中的思维灵活性,同样的知识在不同学生、不同能力需求中体现的结果不一样,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因材施教”的核心价值。改革需要去掉的就是学科“画地为牢”的禁锢,单一体现学科能力的关注,不能让学生在“九宫格”式的教学体系中徘徊和无助,这不仅是学科的交融,更是德育、智育、美育的一次对话和交织互补。
(二)美育价值的落实。作为一名专业的小学音乐教师,不能把自己定义为“教唱歌”的老师,更不能定义为“炫专业的音乐家”,我们肩负着另一个职责叫做“音乐教育”。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重要的一个版块,不仅是自我能力素养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校精神文明的重要建设阵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一首歌、一段音律中折射得淋漓尽致,能快速捕捉和解读其中的蕴意,并不只是靠学生的天分,也不只是属于小部分学生,教育的广谱性决定了,每个孩子都有“爱美、审美”的权利和需求,美育只有从狭隘的音乐课堂观中走出来,才能获得自由身、生命感,我想这是小学教育从业者一起协同合作、研思努力的共同命题。
(三)生命教育的拷问。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怀、养成、尊重历程,学习过则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教育者给予生命的教育关注和关怀,既是职责也是担当,更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的统一。生命不是任何人的私属品,每一个生命的属性是独立的,任何人不能用占有、胁迫的想法去干预,哪怕是家长还是教师。生命的能力是什么?教育的结果怎么评定?会识字、会计算、会写作文,考试得高分已经不是时代给我们教育者的命题,也不是当代孩子的生命需求,用10年前、20年前......的教育观、教育方式,看待和教育今天的孩子,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只有科学的前瞻、预判未来社会的需求,人精神力量的获得途径,采用符合生命特质的方式去教育,生命才有价值和谈得上“未来可期”,作为每个教育参与者我们都需要拷问自己,而不是等着生命来拷问我们。
二、教材改革与学科特征的关联
(一)时代需要新精神。时代赋予人不同的文明内需,美育给人最大的满足就是精神性,文明和精神一直是双胞胎,也像双面胶一样紧密粘合,相互依存、共生共识。就拿我们国家教材改版历程来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全国通用教材到一纲多本教材多样化,再到统编统用教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小学教材由国家规划或委托统一编写,之后就到了“一纲多本”阶段,时间是从1986年到2016年,这30年期间经历了多次的修改、修订,但是原则都是:克服繁、难、偏、旧的问题,增加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贯彻深化课程改革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2012年3月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建设的要求,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义务教育三科教材。2016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年级投入使用。

2019年全国所有地方的小学语文教材全部一次性更换为统编教材,统编教材突出了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编写理念。这三个阶段对人的精神文明需求,知识能力运用、素养要求都不同,时值今日,我们更应该借着教育变革的“东风”,满足新时代小学生的精神文明内需。
(二)知识需要新能力。我国信息化发展突飞猛进,各行各业都发生很大变化,但是教育的信息化推进似乎掉队了,除了使用信息化设备改善教育手段外,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生成与时代相契合的教育理念。我们要认识到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本身重要,抱着记住、会作题、会考试的想法,已经满足不了知识的定义和运用价值。知识经过几次大爆炸,知识量已经达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一个人穷其一生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学完。对于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学生来说,再学习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多种方式和途径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寻找知识、辨别知识、自学知识、运用知识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如果知识只是靠老师的几道练习题、几张试卷纸,我想这种能力无疑是被动的,对未来是不负责任的。
(三)素养需要新合作。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其实本质是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素养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是:协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强教必先强师,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素养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间多向耦合、纵横交织、有机交融,一名小学教师并不会用单一学科限定能力,教语文的老师根据实际安排会教数学、美术、体育、音乐,反过来音乐教师也能胜任任何学科,这说明小学教育用单一方式划分学科是不正确的,教师之间需要合作,发挥互补的能力,用“锦上添花”的观点提升教学的合作和开放度。
三、音乐教学中多学科能力运用的实效解读
(一)音乐美术是双子星。音乐和美术是不同门类的艺术,有自己的领地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们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音乐是抽象的绘画,而绘画则是写实的“音乐”,音乐是听觉艺术,又是动态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也是静态艺术。
(二)诗词音律是传家宝。诗歌、音乐从我国古代文化的渊源角度看,本身就是一种集合和传承,诗歌与音乐同源于情感和情绪,语言是有声的语言,诗歌是韵律的遗留。诗的音律也是一种音乐,它用一种不太显著的方式使思想的朦胧在声音中获得反映。比如诗歌和语言的节奏性,诗歌一方面以它的重复性使人沉浸其中,另一方面又以它的新变性,使读者(听众)情绪完全与诗人的心灵脉动合拍,从而产生同情共振。
(三)音乐德育是润滑剂。小学教课程体系中从不缺乏德育的元素,这是由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质决定的,无论是父母、教师、社会,都会赋予教学品德塑造的功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音乐课程的德育作用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思考。比如:歌曲《妈妈的心》以第一人称的内心表白,激情地表达了幸福生活的儿童热爱祖国妈妈的一片深情,歌曲用了“一语双关”的方式,讲妈妈和祖国内化为相同情感,歌曲用妈妈来比喻祖国,来表现儿童热爱祖国妈妈的一片深情,培养对学生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教学中还可以贴合现实生活背景做巧妙地迁移和德育渗透。
四、结束语
教师科学合理的理论沉淀,践行多种方式和途径操作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探索文化知识的机会,自塑自造行为,知识、能力、情感就会汇聚为一个多元的池塘。如果说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那么高效课堂就是“日心说”,学生就是“太阳”,课堂教学要围着“太阳”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教师应提供给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所需要的充足的水分和阳光,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芳.中国中小学教材出版政策与出版行为研究
[2]何芳.小学音乐教育与儿童良好性格培养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3]蒙桂生.从了解价值入手,让学生爱上音乐课.?基础教育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