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幼儿园小班运用过渡式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8期   作者:梁秀金
[导读] 南疆农村幼儿园小班进入幼儿园之前,在语言基础薄弱的城乡,受家庭环境

        梁秀金
        泽普县第六幼儿园   844800
        摘要:南疆农村幼儿园小班进入幼儿园之前,在语言基础薄弱的城乡,受家庭环境,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原因的影响,国家通用语言运用基本为零,所有的第二语言习得基本在        幼儿园获得,针对这一现象,尝试运用过渡式教学逐渐向渗透式过渡直至全国语授课。
关键词   南疆幼儿园     小班    过渡式教学

过渡式教育:是指在学习第二种语言之初先用本民族语言或部分使用本民族语言,然后转变为只使用汉语进行教学的        方法。
一、小班入园之初采用过渡式教学法的作用:
(一)有利于幼儿加强学习内容的印象,为下一步学习国语打下理解的基础。
(二)有利于幼儿一日活动有序开展。幼儿入园之初都或多或少存在入园焦虑现象,为了纾解幼儿焦虑,要对幼儿进行安抚,如果此时你运用孩子听不懂的国语讲的再入情入理。孩子听不懂,达不到疏解安抚的效果。再者幼儿入园之初,自理能力弱,基本的生活常规教育比如如厕的方法,洗手的步骤及要求。如果采用全程国语演示讲解。孩子听不懂就会一直重复你说的话,把模仿教师说话当做学习。教师无法解读幼儿是否理解。
(三)有利于为幼儿学习国语增添兴趣
幼儿进入到幼儿园,刚接触第二语言,用本民族语进行明白、透彻的讲解。另一方面,幼儿往往因听不懂而滋生不满情绪或不愿开口模仿。不敢尝试模仿,教师问什么孩子就复述老师的话,无法与教师有效回应。如果采用先本民族语稍作解释。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使用渗透        式教学。
(四)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的运用得到发展。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而要运用语言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以运用,小班中班年龄阶段的的孩子正处在学习语言的敏感期,如果在刚开班之处,就釆用渗透式教育模式,常常不理
解老师说的是什么,你在他不理解的基础上灌输儿歌,他又怎么会去运用语言呢
二、运用此方法要注意:
(一)语音是语言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语言的全部,所以教师不应专门来讲授语音,要把语音放在具体的语言中去学习,让幼儿自然习得。比如我们正在推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        结合五大领域进行的国家通用语言学习。
(二)在幼儿模仿之前,要让幼儿充分地辨析、欣赏英语语音的结构和韵律保证幼儿在听清、听懂、听够的情况下,才开始模仿
(三)如果教师语音、语调不够准确,最好用录音机或多媒体替代朗读,否将影响幼儿形成良好的国语发音。
(四)国语语音学习切忌过多的解释、说明和分析,因为这样容易使幼儿对国语失去兴趣,可以适当进行对比,以具体直观的模仿为主。
(五)为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模仿过程应注意不要一成不变,而要有所变化,如由慢到快、由短到长、由少到多、由低声到高声等。
        三、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做练习时,仍采用“情景法”除非非常必要,不要像有的教师永远采用“翻译法”,这样会使幼儿在理解国语时总要先有一个本民族语言的介人,不利于形成国语思维。


(二)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可以逐步用国语课堂用语占领课堂这一实际的交际阵地。应尽早将课堂用语介绍给幼儿,而且        应该成对地介绍,如“?起立.”坐下”“?闭上眼睛.”“?睁开眼睛”等等。一开始孩子不太理解,应借助手势、表情、动作、情景使幼儿理解,并坚持用同样的手势使幼儿很快习惯这些手势加国语所表达的含义。如“?安静..”“?听.”这也有利于课堂常规的形成。
四、什么情况下使用本民族语
幼儿学习国语时,本民族语就已经客观存在。国语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把目的语的规则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中介语”现象,因此排斥本民族语是不明智的,应在尽量使用国语的前提下适当使用本民族语。
(一)解释抽象概念的单词时,如“?聪明”、“?光荣"、“勤劳?”等等如在幼儿学习“?还要吗?”的国语教育活动中,教师为了理解”还要吗?这一词语的意义,反复做喝水、吃饭的动作,以至于幼儿将其理解成喝水、吃饭的意思。因此,教师遇到此类非直观性质的国语输入,可适当地用母语进行        解释,在说完“还要吗?”之后,配上先前的动作,再用本民族语解释一遍:“还要吗?那么幼儿对该国语意义就会有较好的理解。
(二)复习时,发现幼儿出现了概念性的错误,教师在一时找不到适当的教具时,为节省时间,可借助本民族语翻译,立即纠正孩子的错误理解。
(三)解释发音的方法时。比如小班幼儿常常将“红色”“黄色”发音不标准,教师可以让孩子看老师嘴巴,红色时        嘴巴夸张的撅起读。读“黄色”时嘴巴嘟起慢慢再扩开读,让孩子理解发音方法。
(四)解释活动规则时。尽量用演示的方法,但有时辅以本        民族语解释,可以给孩子以“安全感”。这也是幼儿参与活动、进行交际的需要。如果孩子没听懂活动规则,只能保持沉默或乱来一气。等孩子熟悉了类似活动之后,可逐步用国语讲解。
(五)不可运用混合语,即一半国语一半本民族语言,或者国语中夹杂着本民族语言。比如在玩(什么不见了?)的游戏中,教师在进行总结时说“图洪不见了,苏提不见了”是一种不利于幼儿国语直接思维的混合语。教师要善于用直观的手段把“音”和“意”相结合,帮助幼儿培养用国语思维的习惯。
四、在下列情况下,最好只使用国语:
        (一)在传授新的概念时,通过直观教具、体态语、情景演示等手段,让幼儿把听到的国语语音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概念直接联系起来,直接理解,直接建立国语语音、语义之间的两项联系,不用本民族语,也不用文字,中间不经过翻译程序,逐步形成用国语思维的习惯。
依靠本民族语的主要观点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我们幼儿教育不应像“直接法”一样一味排斥和限制本民族语,把国语和本民族语相对立,不要忌讳本民族语,应充分重视本民族语的作用,发挥本民族语在幼儿国语学习中应有的作用,把它引导到有利于幼儿国语学习的轨道上来。本民族语作为代表存在事物的符号系统或信号系统,在大脑里是根深蒂固的,它是幼儿达到深刻理解的重要手段,教师可利用本民族语的资源解释国语,帮助幼儿认识、理解输入的国语信息,为今后国语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听说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