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英
保定市新市场小学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积累语言
教材所选的课文语言形式丰富多彩,语言现象数不胜数,语言风格多种多样。那生动、贴切的比喻,那铿锵有力、富于节奏感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拟人,那充满音韵美、工整的对仗;那画龙点睛般的神来之笔,那精炼的一语道破,那含蓄深刻的哲理意味,那雅俗共赏的诙谐与幽默……或庄重、或谐谑;或朴实、或典雅;或粗犷、或细腻;可以说,各种语言现象、各种语言形式、各种语言的风格应有尽有,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的形式,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体会到这些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意义和内容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解,才有可能吸收消化,才能谈得上运用,进而熟练地运用,得心应手地运用。否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总是在课文的内容上绕来绕去,对语言的形式却了解甚少,这就基本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意义,丢掉了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
二、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① 因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直接推动着人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诱导因素,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以悬念激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的兴趣越浓,他的观察就越仔细,感知、思维、记忆、联想等智力活动就越有效。兴趣既是入门的老师,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善于巧设悬念 ,以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2.以导语激趣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部电影,课前导语则是这部电影的序幕。好的序幕可以一下子吸引观众,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课前导语也是如此。
3.以形象激趣
小学生容易受情绪感染,可用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描述事物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进行语言描述时,要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激昂时,可以急风骤雨,排空而过;深沉时,可似春雨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4.活动激趣
活泼多样的游戏、竞赛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欢快激烈的氛围中,动脑、动手、动口,以趣促思,发展多种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竞赛方式,进行听、说、读、写练习,能促使学生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学习之中,唤起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构建和谐课堂,体现教师人文精神
教师人文素养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高和历史使命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思维,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朋友。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以身示范,对学生潜移默化与熏陶,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使书籍成为学生潜力生活中的指路灯。因而小学语文老师既需要重教书又要重读书,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拓展阅读的实践
阅读教学成败与否直接决定着文章整体阅读的成败。这就要让我们老师花一番心思了。
怎样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怎样培养他们实践阅读能力呢?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有书可读,有时间读
任何事情环境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学生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自然少不了老师的适当指导,不让学生的阅读成了囫囵吞枣。
2.精选文章,拓展阅读的实践
其实,我们周围就有很多现存的好文章。好文章自然有其独特的吸引力,这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感受了人生、陶冶了情操,又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我们对文章的细读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对于优美文章的教学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五、阅读教学更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
阅读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极其重要的任务。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点基础是大有益处的。
可见文章的美不仅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的运用上,理解文章和语言的形式,将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审美,宜重具体、形象的感受,宜重情感的熏陶;宜轻理性的分析与概括;仅是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语言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做点基础性的工作。
六、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1. 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阅读和理解课文,教师要经常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步骤做:
(1)读题,释题,想想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
(2)轻读课文,粗知大意,理清课文脉络。
(3)自学生字词,思考词句段的意思,找出不懂的词句和问题。
(4)带着问题深入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5)分小组讨论自己读懂的内容和不懂得问题,然后全班讨论交流汇报。
(6)练习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广大的学生参与阅读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有问题、有见解、有体验、有感悟的习惯。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信息容量、高频率地在阅读课堂教学中互动、互补共同提高。
小组学习是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做好:
①优化组合,增强合作信心
学习小组,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即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小组的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小组中的成员要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增强自信心。
②选择好可供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和切入点
一项需要分工且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任务是促成合作行为的最基本条件。教师选择好合作学习的问题和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并通过创设情境,提出有趣、富有挑战的问题,或开放性的问题,很好地激发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的设计要考虑这样一些问题: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而且,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一个人学习有困难,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合作。
③学会表达和倾听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多需要合作者之间的表达与倾听,两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只有表达或只有倾听都不可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小学生常有急于表达而顾不上倾听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除指导好孩子们有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要求他们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让孩子们听其他合作者发表意见时不打岔、不插嘴、听清说什么 ?哪里说得好?还有哪里不足?我该怎么说?这一做法使孩子们的说在听的基础上,使说的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双方达成了有效的合作。
④学会互助和支持是有效合作的关键
学生同伴间的学习互助、支持很重要。教学实践证明,来自同伴间的帮助远比教师的帮助效果好。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读得有感情,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学生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以此达到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