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锋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一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实施正确有效的德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并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有目标、有方法地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意识和行为规范。本文以立德树人为背景,探讨了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德育教学的问题,以求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立德树人背景;小学数学;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除了教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所以,数学教师应该把数学知识和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适合学生接受的方法,把它渗透到数学课堂,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根据我国数学历史典故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
我们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著名的数学家,数学发明和有关数学的小故事,将这些小知识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但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激发他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中关于平面图形面积的章节教学中,可以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数学成果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有关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此外,在小数知识点的教学中,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小数概念并加以运用的国家,使学生了解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小数精确到6位的数学家。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德育教育,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同时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开展小组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道德教育的开展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方式,它能使人们接受道德知识的能力增强,在思考各种问题时能客观地看待,理性地进行辨证分析。在具体的课程教授时,要让大家体验收获成功的感觉,并锻炼同学刻苦学习的精神,树立坚强的自信,培养每个人的道德意识。从教人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活动,对学科有较强的热情,激发大家在主观上的求知欲望,这也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
比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老师把整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让大家讨论“长方体有多少棱角,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多少顶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如何计算?”透过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探究性,在与他人探讨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最终让各组进行对决结果的讨论,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学会冷静地看待问题,为同学们将来的人生发展提供保障。
三、进行设置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公益环保意识
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更深入、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设计解决问题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公益活动、环保观念等内容渗透到题目中,培养学生的公益环保意识。对于爱心人士无私地帮助贫困学生上学等公益活动,可设计应用题如“为资助一名失学儿童,社会各界共有5000名公益人士,若每人捐助50元,共捐助多少元”等,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从幼小时期就增强学生的公益意识,学会关爱他人。另外,在进行年、月、日章节教学时,可设计出问题:植树节是在哪一天,这个月有多少天,我国为何要设置植树节,各地植树节通常会举办哪些活动,植树节有哪些好处等等。然后引导学生搜集当前世界各地与环境有关的节日,如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等,使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宝贵的环境意识。
四、结合生活现实,渗透道德教育思想
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特别是小学生所积累的数学知识十分有限,更多地依靠从日常生活中获取。数学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要注意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深入挖掘生活中与数学教学知识相关的资料及德育内容,使学生能真正感受、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举例来说,在计算矩形面积学习期间,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测量教室里桌子的长度和宽度,教室地板砖铺设的面积等等。同时,要求他们要注意按标准操作,并努力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以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谨慎的重要性。
总之,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极强的学科,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为小学数学融入德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工作,更要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它既能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又能充分展示数学教学独特的人文魅力,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多有力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晓霞.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策略的探讨[J].学刊,2018,05:68-69.
[2]“立德树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与思考[J].华夏教师,2018,0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