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祝艳
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丹凤小学
摘要: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下教学要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摸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说理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策略,灵活使用说理教学模式,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构建策略;教学策略
数学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说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价值,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说理课堂质量。
1.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教学价值
说理课堂的教学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在敢于“说理”,勇于“说理”,善于“说理”的过程中,不断巩固自己的数学知识,不断使自己的思维逻辑变清晰,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同时说理课堂的实践性与趣味性,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仅能帮着学生学会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知识。
2.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教学策略
2.1明确说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说理教案
确立科学严谨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可行的教案是说理课堂教学工作展开的基础,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说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此,教师需要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提前预备设计说理课堂开展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在教学大框架下稳步前进,不断探索获取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乘除法”这一章节内容时,在说理课堂中首先应该大致介绍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让学生们明白自己需要注意哪些重点与难点,然后引导学生们参与说理活动当中。教师提问“同学们,学校快要开运动会了,三年级有24个人参加跳绳,其他年级参加跳绳的人数是三年级参加人数的三倍,那么总共参加跳绳项目的有几个人呀?”当学生们冥思苦想时,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列出算式计算一下。”当学生们列出计算公式后,教师就结合这道题目开始进行说理,告知学生们如何快速理解并掌握应用题的计算方法与技巧,提升学生们解答效率。
2.2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说理
说理课堂不仅是教师在向学生们讲解道理,也要引导学生们主动说理、大胆说理。
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常有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敢于表达自己,这部分学生大部分原因是害怕说错被老师批评,在这种观念下越来越沉默,导致教学效率低,为此教师应该发挥出课堂主体性,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们主动表达自己观点,敢于说理,包容学生们说错的地方,促进学生积极踊跃的表达想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可以准备几个大些的正方体,摆出不同造型,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要求学生们在观察后进行交流,讲述自己的观察感受,促进学生主动“说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3开展说理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众所周知,很多学习到的数学知识都能够应用于生活中,都能够解答生活难题。实践活动的开展时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对说理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说理课堂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说理状态。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数学知识理论辩论赛,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已知图形的周长,能否求出它的面积?”一组学生回答“可以,比如已知正方形周长,可以得到正方形边长从而求出其面积。”一组学生回答“不可以,比如已知长方形周长,就无法求出其面积。”通过学生的说理辩论,教师顺势总结出哪些图形可以周长与面积互换,哪些图形不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思辨能力。
2.4注重新旧知识融合教学,引导学生有理有据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经常性帮助学生们回顾旧知识,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强化旧知识记忆,加强新知识理解。在小学数学说理课堂中,教师也应该注重新旧知识的融合,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在说理时有理有据。例如,教师在讲解《统计与可能性》这一章节时,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可能性与分数知识,指导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事情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学会如何用分数去表示一些事物可能性大小,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装着三个黑球、两个红球的箱子里摸球,引导学生用分数分别表示黑球的概率和红球的概率,接着安排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在交流表达中巩固可能性的含义与表达方式。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开展说理课堂,能够加深学生对抽象、深奥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为学生未来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更有效的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德强.追寻本质与流于形式之辨——关于小学数学课堂说理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0(41):89-90.
[2]廖琪.构建“说理”课堂 落实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教师,2019(3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