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霞
青岛市崂山区第五中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纳入了课程培养目标中,这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来说,教师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融入历史教学中,不断开发历史资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以初中历史《民族大团结》一课为例,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设计教学。
一、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上轻松、活泼、平等、民主的气氛,能使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负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滔滔不绝、畅所欲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卸下“权威”、“高高在上”的面具,以其亲切自然的笑脸,抑扬顿挫的语调,对学生流露的真诚,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同样,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激励、表扬也是必不可少的,哪怕是一种称赞的眼神、一句简短的表扬语、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给予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以无比的信心、无比的力量,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二、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问题意识”是衡量主体性的重要标尺。没有“问题意识”,就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更谈不上创新。学生学习,能提出问题,表明他进行了独立的思考与分析。产生问题的过程,就是体现主体性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发挥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仅要长期致力于学生自学、思考习惯的培养,也需要教师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提问———讨论———反思”的教学模式就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有效。首先,问题来源于学生,教师要把学生课前或课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合并、筛选,挑出最有价值的、牵一发动全身的、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要在教师引导、启发下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做到“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反思也很重要,一方面学生就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讨论的方式是否合理有效进行评估,另一方面老师还意在让学生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去求异、去发散、去质疑,以期提出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来。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它能最有效地让学生活动,教师也真正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极大增强。
三、探索与合作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传统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探索,重师生互动而轻生生互动的偏向。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对学生能力持怀疑态度,越俎代庖,不敢或不愿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其实,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促进学生自主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即让学生在探求与合作的过程中,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这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1、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全面理解
新教材的实施开拓了我们的思路,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学生独立探索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形成和公式、定理的证明与发现过程。因为只有把知识形成过程充分、合理地展示出来,学生才能看出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本身,还能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探索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倡导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启发中共同认知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方法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引用一位哲人的话:“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相互启发,彼此争辩,取长补短,使思维和智慧得到激发和共享,促进自身的认知与理解。小组成员互帮互助掌握知识,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3.精选史料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主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精选史料,利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史料开展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比如,当教师设计课程导入环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会演中“山歌对唱”的视频,就着这个话题提问学生有关山歌与民族文化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我国其他民族特色文化进行思考,这样就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同时成功导入课程内容。当教师在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五个自治区发展新篇》的相关介绍视频,刺激学生的视听,加深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了解,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4.情境创设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历史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的、形象的情境,这样就能够深化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比如,当教师在对“共同繁荣发展”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西藏桂林之旅”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提前对西藏与桂林的风景资料进行查阅,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旅游情境,并鼓励学生对此旅行展开联想,为其他同学分享旅行过程中的见闻。这样就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自治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外,当教师在对“民主改革”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的视频以及农奴家庭60年变迁的画面,增强前后画面的对比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民主改革的深刻意义,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5.文化开发
《民族大团结》教学过程中必定要增加民族文化内容,教师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出发,开发不同地区的民族乡土历史以及民族人文内容,提高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比如,当教师在进行“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民族习俗入手,为学生展示上林三月三龙母节的活动图片,这样的活动形式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并在观看了解的过程中感受上林人民的友善态度,逐渐形成民族团结的意识。形成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就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介绍其他民族乡土历史与人文风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初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历史教师应该不断拓展历史资源,丰富史料内容,主动挖掘历史教材的民族人文特色资源,给予学生不同的历史角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