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
青岛市崂山区第五中学
历史教学是历史活动的教学 ,历史活动设计的是否合理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认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成败。而历史活动的设计直接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把握,对相关知识板块的认识,对历史思想方法的理解。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师与师之间首先要保证顺利合作,作到深入集备,相互听课评课,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对教材的认识和对学情的分析,这样才能保证教师从多角度分析课程和学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集备九年级上 册第六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这一课时,我们从文学雕塑、建筑艺术、人物扫描、相关史事、知识拓展等多方面进行商讨和研究。这节课是概率知识板块的起始课,教材内容单薄,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误以为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内容这么简单不值得重视,如果向深处拓展又没有基础。所以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这节教材虽然内容简单,但授课很难处理。自我备课的时候也没有寻求到满意的思路。但当全组老师集备时,大家各抒己见,上网查阅资料,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经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了巧妙地构思: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经学习的知识内容,包括学科的整合改编成影视、课件、故事,将课的内容丰富起来。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呈现事件,如教师举例分析,学生抢答辨析,学生举例说明等,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魅力。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思维的碰撞,可以集智慧于一体,不仅让每个教师受益,更会让学生受益。
二、师与生的合作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师与生和谐默契的合作。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总体情况,还要了解班内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以便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提问方式提出适当的问题,使学生充分理解老师的意图,积极思维。如对于思维较慢的同学一定要在设计问题时步步为营,多搭建台阶。这样才能顺利做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教师还要明确哪些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哪些内容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做手抄报。师生之间要各负其责,教师不能过多的包办,学生不能过于依赖教师,也并不是所有预设目标都交给学生个人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教师也要成为课堂合作学习的一员,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要做到和谐统一,课堂才会变得生动有效。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学生思维的灵光,根据学生的思维开展情况灵活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如在进行九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授课时,我提出当时在西欧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上网查询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我直接改变了思路,把问题交给了学生,而且要求学生自己到黑板前表述。学生的思路很开阔,想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争着抢着表达自己的方法。教师的退和学生的进不也是一种很好的师生合作方式吗?
1.分组,角色分工,组建科学而均衡的学习小组
进行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激发小组学习的积极性,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关键。我们在组建小组时,遵循了“差异组合、男女搭配、自由组合”的原则。
首先,选出6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组长、按优、中、差三部分组成,组长和学生实现双向选择,初步组成5-6人的学习小组,然后,教师在对学生全面了解和衡量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习惯、学习的能力、学习基础、学习成绩及性别、性格等特点,将班级学生按认知水平、个性差异等调整每个小组的人员组成(小组人数不变),并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具体表现按从好到差的顺序编成1-6号,设一名小组长,小组内进行责任分工。如小组长,负责全组同学学习的组织;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同学学习得出的数据、探讨的结论;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中各成员是否都能清楚地懂得所探讨的问题;中心发言人,负责做全面学习效果的汇报。并且,小组内的角色可根据需要,在隔一段时间后进行部分角色换位,给每位学生创造机会,促进各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2.自主、互动,完善小组学习流程
(1)自主学习。学习小组在每节课中,根据教师编制的导学案先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同时用笔标出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
(2)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分为三步:第一,同层次学生“一对一”检查所做学案,讨论、相互帮助解决疑难。第二,小组长收集“一对一”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不同层次之间学生讨论、帮助解决。第三,学生自己纠正、补充所做学案,组长组织总结本组好的思路,一边展示,向老师提交本组讨论中仍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展示点评、集体研讨、总结规律。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本组好的解题思路、总结的规律展示出来。根据内容实际,可以在前后黑板上书面展示,也可以口头甚至游戏、表演等其他形式展示;在他人展示的同时,本组其他学生可以补充修改,其他组学生将认为合理的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笔补充自己学案,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标记,准备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点拨,一是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肯定好的、指出不足;二是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做出准确答复;三是对收集到的共性难点进行点拨讲解,归纳方法、总结规律。
(4)合作完善。学生自主整理、总结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回味、消化,并完成测评题目,同时,反馈矫正。
(5)学习过程点评。老师在学生回味消化时,收集小组学习过程记录材料,下课前针对学生自学、小组展示等情况,简明扼要地点评小组的学习过程,激励到位、提出要求。
3、构建模糊评价体系,注重发展过程
模糊评价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不做简单的对错评价,而是通过启发性、鼓励性的等级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并通过反思,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A、B、C、D等级为标准进行评价,淡化准确性、突出模糊性,不但注重终结性考核,更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和阶段性评价,从而使评价比较全面和客观。每个等级只表示一个范围,有的范围还比较大,而且不是那样严格确切,这就给评价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可利用这个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建立“4+1”多维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科学发展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原有的评价体系不能满足新的形势。如评价只重视学习知识而忽视学习品质;只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评价的民主和科学发展性不强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等。为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教育功能,使之更好地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初步建立了“4+1”评价模式。“4”就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1”就是“捆绑评价”,每项评价均用等级表示,其中等级“A”均记4分,“B”记3分,“C”记2分,“D”记1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高涨、学习是否高效,教师的科学评价非常重要,它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定期对学生个体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合理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合作状况,关注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评价学生,将两次的平均等级作为一学期的教师评价等级。
捆绑式评价则是在个体评价的基础上,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其目的是要增强伙伴互助的时效性,把小组评价与学生个体的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捆绑评价激励作用。在考核时,即重视集体的进步,又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这种捆绑式评价机制既可以避免大锅饭,又可以避免个人英雄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对小组的整体评价就是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以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