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智乐1 吴俊2
1.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2.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大学英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当下,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该如何发展?鉴此,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我国各个时期出台的重要的大学英语政策,分析及对比归纳这些政策的特点,探寻这些政策存在不足之处。基于此,文章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涵要求,就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制定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大学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探索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轮又一轮英语学习的热潮。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英语早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从新中国成立至2021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保障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关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那么,国家出台了哪些与大学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制定背景是什么?各个时期大学英语政策有哪些特点?这些政策出台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怎样启示?201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针对上述的这些问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大背景下,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我国各个时期出台的大学英语政策。通过分析及对比归纳这些政策的特点,总结出其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以期更好地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大学教育历史悠久,已形成了丰富的学科门类。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开始普及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大学英语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更好了解大学英语发展的历程,本文将探讨与大学英语教育密切相关的政策。纵观我国大学英语发展历程,大学英语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重要的阶段,即起步发展阶段、恢复发展阶段、迅速发展阶段。
(一)大学英语的起步发展阶段(1953-1976)
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表明,1953-1976年,是我国大学英语的起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见表1),保障大学英语教学正常开展。
表 1:起步发展阶段重要的外语政策(1953-1976)
.png)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各项工作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受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影响,英语教学未能形成气候,更多学校则开设俄语课。1953年,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见表1的政策一),规定华东师范大学的英语系保留,其他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点都取消,彼时全国大学中仅剩下9个英语教学点[1]P773。这表明,当时大学英语教学还很缺乏。所幸的是,国家意识到当时外语课开设的混乱局面,开始重视英语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从1956年开始,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及至196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首次由国家层面制定的大学英语密切相关政策(见表1的政策二)。政策二首次将英语或俄语确定为大学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我国又出台相关纲要(见表1的政策三)。此纲要规定了大学公共外语包含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及日语,并且明确说明以英语为第一外语。至此,英语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突显出来。
遗憾的是1966-1976年的十年动乱,我国经历了灰暗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时期的大学教育几乎是停滞状态,很多学校都停办,大学英语也处于停滞状态。在这期间,尼克松总统访华,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加强外语教学,外交活动引起了我国对英语教学的重视。
总的而言,在这个阶段,大学英语在艰难地发展着,虽然困难不少,但总体的趋势是向好的,国家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要普及大学英语教学。
(二)大学英语的恢复发展阶段(1977-1999)
197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大学英语迎来了恢复发展阶段(1977-1999)。在这个阶段,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见表2),确保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表2: 恢复发展阶段重要的外语政策(1977-1999)
.png)
1978年初,国家领导廖承志代表国家,做了题目为《为实施四个现代化,加紧培养外语教育人才》的讲话,他指出我们国家需大力发展英语教育,要让英语教育匹配国家发展的速度[2]P174。同年,我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个具有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会议,会议确立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对英语教学也提出了很多新要求。随后,1979年教育部印发了外语教育相关意见(见表2的政策五)。根据这个意见,我国又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学英语发展的相关政策,明确了大学英语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就为大学英语教育提供了参考方向。及至1980年,教育部颁布新的英语教学大纲(见表2的政策六)。这是全国第一个通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1年国务院颁布了有关自费出国的相关规定(见表2的政策七)。出国热由此兴起,国内开启学习英语的热潮。
1983年,国家规定高考将英语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英语成为考大学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1985年,国家颁布理工科的英语教学大纲(见表2的政策八),1986年又颁布了文理科的英语教学大纲(见表2的政策九)。这两个大纲是在此前草案基础上修订而来。这两个大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比较成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为大学英语教育提供了指导方向。1987年和1989年国家分别推出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制度,这标志着大学英语的考试制度正式实施。此后,大学英语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98年我国颁布全新的教学大纲(见表2的政策十)。该大纲开启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全新世界,我国大学英语出现四级、六级考试热潮。
(三)大学英语的迅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我国各项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这就为我国大学英语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个阶段,国家更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政策(见表3),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保驾护航。
表3:迅速发展阶段重要的外语政策(2000年至今)
.png)
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初期,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渐提升,我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英语教学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有了20世纪末期的相关政策支持,大学英语课程开展地如火如荼。21世纪我国不仅制定了专门针对英语专业的相关政策,也开始探索大学英语的课程试点改革。2002年12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发了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通知。此后,又制定了关于大学英语改革的通知(见表3的政策十一),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大学进行改革。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见表3的政策十二),针对改革过分注重四、六级考试的应试教育现象,大学英语要更加注重分级教育,要更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1] P481—485。作为对改革的总结,2007年教育部又颁布正式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见表3的政策十四),在2004年的试行纲要基础上制定了正式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了之前大学英语改革的成果,探索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英语教学。2010年教育部颁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见表3的政策十五)。此纲要提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3]。
此后,随着我国在国际事务的不断增多,我国大国形象已树立起来,我国开展“一带一路”各项工作,国家需要更多的外语人才。2016年国家颁布“一带一路”有关的教育决定(见表3的政策十六),明确了英语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大学英语也应以此为方向,深化改革,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三、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发展的特征
以上关于我国大学英语发展阶段的分析表明,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即时代性、人文性、基础性。对此,下文做具体分析。
(一)时代性
大学英语教学政策的制定紧紧围绕大学教育,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在摸索中前进,从建国初期的局势不稳定,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期间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是党和国家意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大学教育逐渐恢复教学秩序,大学英语课程得到开展。从1956年以后,我国各项英语政策逐步制定出来,并且这些政策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文革后高考恢复,1978年国家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党和国家领导就外语人才的培养作重要指示,随后制定出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教学大纲。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较之前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参与国际事务也逐渐增多,在对外语人才的渴求下,国家又颁布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政策,制定出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下,高等教育事业也进行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政策也及时做了更新,国家出台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给全国各地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方向。21世纪后,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局面突显出来,我国高等教育也迈入全新的时代。此时,“英语全球化”已成为共识。面对新时代的特点,我国又制定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鼓励各大学按照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的英语教学大纲,破除英语教育唯分数论的观点。此时,各项英语教育政策更多是以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导向,要求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跟上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二)人文性
人文性要求我们要把学生的道德情操、学生自身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也提倡学生要承担起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也是我国制定的各项英语教育政策中所要求的。在1964年国务院颁布的七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大学英语教育要服务于无产阶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点是培养又红又专的外语人才。这一点可以看出国家的政策中明确指示了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把握,对于学生思想的启发,教育学生学习的英语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尤其是经过了国家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后,在21世纪以来,国家对于大学英语教育唯分数论的现象进行改革,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2005年的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中,提出四、六级的考试形式和题目都要与时俱进。四、六级考试不应作为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唯一考量,大学英语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发展。2010年的中长期规划中指出我国要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综合人才。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党和国家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发展,希望能通过教育改革来促进人的素质提升,从而适应整个社会带来的挑战。
(三)基础性
以上表1、表2、表3所列出的大学英语相关政策,有国家层面出台的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的,也有教育部等国家职能部门以条例或准则形式颁布的相关政策,有宏观政策,也有微观政策,有针对整个国家英语教育方向的,也有对于英语这门具体学科做出的规定的。这些政策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政策出台就是为了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水平,都是为了更好的改革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
.png)
图1: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注:图1是本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绘制而成。
以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例(如图1所示),该课程要求给各个大学的公共英语课程指明了方向,规定了大学生所要达到的英语等级能力、教学评估的方法,对教学管理和教学培训也作了相应指示。几乎涉及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但是又给予其空间和余地。之前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要求等相关条例也都对这些基本的因素作了规划,所以它们都是比较基础的政策,需要我们各级大学来执行。只有在执行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改革的效果。
四、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发展的不足
我国大学英语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相关政策给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引领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向前迈进。但毋庸置疑,这些政策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大学英语政策制定的主体较单一
此前,国外就有很多学者研究过公共政策相关的问题。国外很多学者认为制定政策的主体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非官方的,利益政策的主体或者个人也可以参与政策的制定[4]P105。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政策都是由国务院或教育部制定的,在对于教育政策受益的往往也比较集中关注在国家利益层面,缺乏对于个人主体的重视。在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及其他相关政策。当时是在我国和苏联关系破裂,我国与西方其他国家关系缓和的背景下制定的,也是充分考虑到了国家的政治形势,我国开始重新审视英语在国内的重要性。而这一思想延续到现代,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申奥和申博的成功,我国在国际上的交流日渐频繁,这些都对英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国家对于大学英语课程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相继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等政策。在进行这些政策的制定时,国家相关领导人也做出指示,如1970年周恩来总理就外语教学做了指示,召开相关的座谈会,亲自指导外语教育改革;1977年邓小平也对教育领域进行拨乱反正,促进了教育改革的进行;1980年后,也相继有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等相关领导发表有关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文章。他们指导与关心,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大学英语的良好发展。但这也反映了我国的大学英语政策制定忽视了实际在教育政策中的收益者或者一层一级下去的实施者,常常是以行政权力指导为主。
(二)缺乏细致的专业分类,教学目标过于笼统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需达到的目的与程度。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英语教学都应该有个统筹的目标。纵观从建国以来至今的大学英语教育政策,都对教学目标作了规定。但是目标的制定普遍比较笼统,没有细分。而且我国大学英语课程都是采用一样的教材,没有细分到各个专业。每个专业的学习背景都是不同的,文科、理工科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也大相径庭,因此英语课程也应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目前,大学生中还存在很多只会做题不会口语的“失语症”情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虽然大学生经过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但是实际上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还是欠缺。大学英语的政策制定指导着英语课程的实施,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还存在不合理情况,很大程度上以考试为目标,实用性不强。因此,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
(三)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欠缺精准性,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际教学脱节,没有注重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真实需求。教师的需求、学生的需求及社会的需求应当结合起来考虑。现在的大学英语是必修课,但是这样也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些学生不喜欢学习英语,因此把精力放在他们所专注的事情上,针对这一点,政策在制定时,也应考虑进去。在对于大学生的英语教学评价及教师的评价上,也是缺乏的。教学评价是检验师生是否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的手段,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但传统大学英语评价方式还是以考试为导向,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等都无法完全检测出大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在这样的考试导向下,大学生们把重心放在书面英语的学习上,很少关注到口语训练及语言的综合应用。对于教师的评价考核就更加被忽视了,几乎都是将评价的主体集中在学生的分数上,大学生的四、六级通过率似乎也成了评价大学英语教师的手段。
五、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发展的展望
以上分析表明,与我国大学英语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还有一定差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涵包括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等。众所周知,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共同利益、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英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便促进大学英语可持续发展。
(一)扩大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制定主体
英语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重要。因此对于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亲身经历者,他们的教学经验给大学英语的改革带来强有力的参考价值[5]。教育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考虑将一线教师的需求及意见纳入制定政策的环节中去,这样可以扩大政策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使政策的制定更加合理。但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结构还存在各种问题,有些教师的英语专业素养不够,无法胜任当下大学英语教学。因此,对于大学英语教师队伍调整也刻不容缓。时代在进步,纲举目张,大学英语政策的改革离不开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转变,应从多角度出发,听取各方意见,让学生、教师、社会都参与进来,将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真正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提供权威的指导。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提升大学生综合英语能力为目标,全方位提升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使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改革落到实处。
(二)制定分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的时代,大学教育也要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可以尝试根据大学生入学时英语情况和专业背景,直接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如文科生可以专注于英语写作能力、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对于理工科生可以制定一些理工科方面的专业词汇以及学术英语进行授课。在2007年教育部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取消对于学生的英语“分级”培养,取而代之的是等级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要求给各级大学也带来了挑战,因为每个地区,每个大学的情况都不一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能力等级的标准界定有些模糊,而且从课程要求的内容来看,有些条款过于书面化、符号化,应该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合理创新,满足时代的要求。需要在大学英语改革中,突出不同专业英语的特色,使英语和不同专业知识相结合,形成更加明确、更加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切实提高大学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让大学生今后能更好使用英语开展涉外事务。
(三)完善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
截止2021年,我国大部分的大学已经取消四、六级分数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多大学还是按照四、六级内容制定具体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停留在应试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很难做到全国大学都统一的考核标准,这就更加考验各个大学自己的政策执行能力。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对于英语的考核除了四、六级考试,还有就是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一般与学分挂钩,学生只能为了分数而学习英语。在高等教育改革浪潮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对大学英语考核进行改革迫在眉睫。可以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的评价体系,多关注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可以根据课堂表现情况,课后参加英语活动情况、作业情况等进行打分,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学生之间进行评估,还可以让学生对英语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打分或提建议,共同促进评价体系的完善。
六、结语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英语教育的相关重要政策进行梳理,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政策进行深挖,挖掘国家制定的相关英语政策背后的价值;对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和教学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不足,根据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涵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政策制定提出建议。以期本研究能给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制定带来一些启示和意义,促进大学英语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戴炜栋、胡文仲.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李传松.新中国外语教育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3]教育部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authkey=gwbux,2019-06-24.
[4]张沉香.外语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构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刘杨.大学英语教育的公共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谢智乐(1971~),女,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英语教学法。
吴俊(1973.10--),男,壮族,广西桂平人,博士,南宁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外语教育思想及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