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碚高校协同创新发展研究——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8期   作者:陶宣伊 淳秋雯
[导读] 本论文阐述了创新驱动发展中大学的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陶宣伊 淳秋雯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

        本论文阐述了创新驱动发展中大学的协同创新发展研究,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种新型创新模型。以绵碚各高校为案例,通过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多种创新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探索。为绵碚各高校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国家战略提供借鉴。结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绵碚各高校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对策。
        关键词:协同创新 驱动发展 产学研究
一、创新驱动发展中绵碚各高校的使命与担当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不仅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在需求,也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双一流”建设承载着四大使命,即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和文化创新。在理论创新中,绵碚各高校的科学研究体现为学科创新、思想创新和方法创新等方面。科技创新主要指获取新知识,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等。 绵碚各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现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人才创新是指高校要用新知识、新观念、新文化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高校成为培养适应新时代、掌握新知识、具备新能力、持有新观念的新型人才基地。高校的文化创新体现为观念创新(价值创新)、风尚创新和多元文化创新。
二、新型创新模型——产学研协同创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后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创新模型,源于其在实践中的不断成功和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引起学界和各国政府的关注。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科技与经济逐渐结合,产业发展与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联接日渐加强,学者们开始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研究。
         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步实施。绵碚两地通过大学与企业相互协作,进行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开展课题研究、联合创办高科技经济实体等形式,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或融合,涌现出像电子九所、京东方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从才。 至此,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经历了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点到线到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发展历程。总体而言,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正在形成。
三、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一)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加大科研投入
2020年8月25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与彭州市人民政府、中铁建川集团投资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彭州市行政中心举行,拟在成都彭州市建设学校新校区(成都艺术科技城)。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科技支撑。
(二)制度创新,构建科技创新长效机制
         学校注重科研制度创新,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了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包括:科研项目资助、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业绩考核及津贴发放办法,科研平台培育、设立、建设、考核办法,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方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管理办法等,构建了科研管理的“四梁八柱”,以保障持续、稳定的科技创新。
(三)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服务社会新模式
         学校积极探索不同资源条件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以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为切入点,开展校校(院)、校地、校企协同创新,推动实现产业链、专业链和科技创新平台链、项目链的密切结合,先后多种创新模式和研创结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知识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引擎。经济增长理论将经济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要素增长阶段,主要通过加大资本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效率驱动型阶段,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提升经济;创新驱动型阶段,通过推动创新进程带来经济增长,即知识的产业化。绵碚两地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证明,在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阶段,按照教育部“新时代高教40条”相关政策,结合“双一流”大学建设要求,提出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对策。
(一) 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
        1.科教融合。新时代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任务。高校科技创新要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以衔接创新链与人才培养链,助推科学研究与教学深度融合。
        2.建立科研计划带动人才培养机制。制定科研计划,核定岗位科研任务和业绩贡献,约束与激励相结合,助推教师和科研人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教师与科研人员以项目为依托,吸纳本科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研究,指导学生围绕科研项目开展毕业设计,提高论文质量,提升科研能力。
        3.建立教材体系更新机制。鼓励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编写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教材,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吸纳最新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 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材教法,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创新课堂教学。
(二) 遵循质量指标,建设绵碚两地高水平大学
        1.构建科研平台运行新机制。创新科研平台培育、设立、建设、运行、考核办法,形成科研平台运行新机制。激励教学院系积极申报组建省级、部级科研平台,鼓励已有省级、部级科研平台申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将科技创新平台列入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计划,使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团队建设、服务社会五位一体、同步发展,创建一批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协同创新平台,为高质量学科(专业)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构建对外科技和创新合作机制。构建由高校外事、教务、科研机构对外科技和创新合作的协同运转工作机制。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区域内高校创新体系建设、东西部对口支援和国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工作,资源开放共享,推进科技和创新合作。以建设省级以上对外合作联合实验室为依托,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高质量人才,产出高质量成果,推进高水平学科和专业建设。
(三)特色发展,培育办学优势
        抓好绵碚两地高校特色科研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支撑学校特色发展,培育办学优势。
        1.形成特色科研创新机制。绵碚各高校要彰显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要形成特色科研创新机制,加强地域特色的科研领域布局,推进特色研究。通过对所处区域和与自身学科相匹配的行业进行深度合作,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横向合作方式,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将绵碚两地特色和行业特色转化为科研特色,产出特色科研成果,支撑特色学科建设,培育绵碚两地高校的办学优势。
        2.构建行业特色学科建设机制。制定学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创新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形成区域和行业特色学科建设机制,稳步推进特色学科建设。激励学校院系加强与区域和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支持院系围绕区域和行业特色,加强主干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学科与区域和行业特色的匹配度,创建特色学科专业,彰显特色学科优势,建设一流学科专业,助推学校进入国内同类一流高校行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G ]。2016.
[2]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艺术研究管理文件汇编[C]。 2018.10.
[3]张辉明,张亮亮。包容与互洽:产学研合作中政府与市场作用机制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2.

作者介绍:1.陶宣伊,女,研究方向:3d动画制作
          2.淳秋雯,男,讲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