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场景下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解构与重塑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8期   作者: 杨玲佳 任可雨 隆晓凤 贾堰秋 钟小泱 胡美琳 罗兴艳
[导读] 当前国内外各个高校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相关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一些明显的现状和影响研究

        杨玲佳 任可雨 隆晓凤 贾堰秋 钟小泱 胡美琳 罗兴艳
        成都工业学院
        摘要:当前国内外各个高校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相关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一些明显的现状和影响研究,但实际上个体的认知并非处于一种单一的状态,而是动态矛盾的。在新媒介场景中,不同身份的人之间的交流边界被打破,身份的地域性和边界变得模糊。基于双重态度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态度的动态的矛盾视角,探讨大学生在新媒体场域中,对身边同性恋刻板印象的解构与态度重塑。
        关键词:新媒介场景;同性恋态度;双重态度模型
        随着科技高速地进步与发展,互联网逐渐超越和突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新型信息整合交流服务的平台。在新媒介领域下,同性恋整个群体有着实现自我表达和展示的方式及一定的可能性,尽管大学生在思维和认知能力上有了不断地进步与提高,但是由于一些报道和新闻,导致同性恋被污名化,容易被大众媒体所影响的大学生则不能正确地看待或对待同性恋,所以他们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呈现出消极状态。又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提升,大学生通过新媒介对同性恋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多、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增强、渠道扩宽,从而让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呈现出积极状态。
        本研究在新媒介场景下了解和调查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其相应影响因素,采用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访谈的方式,探讨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刻板印象的解构和态度重塑,对全力支持开展大学生性教育,为其引导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尽可能消除其对同性恋的歧视和偏见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有效价值。[1]
        一、基于双重态度模型的研究
        双重态度理论[2]表明了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是两种不一致的人类内在心理结构,并且由相异的心理加工编制,其他许多研究也同样表明两种态度之间的相关度较低,甚至可以说两种态度是互相独立的。国内外均有少部分学者基于双重态度模型下,研究大众对同性恋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男性比女性对同性恋的态度更表现为消极状态。在国内研究中,得出普遍一致结论:大学生表面上用新眼光看待同性恋,但实际在心理上难认可同性恋。然而内隐和外显测量的结果显示为相互独立,表示外显态度比内隐态度的改变相对容易。
        二、问卷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
        为充分了解新媒介场景下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现状,经过前期大量的访谈调研和足够的文献分析,改编形成《新媒介场景下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研究》问卷[3],此问卷一共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对同性恋的认知、情感、行为三维度。每个量表包含6道测试题,总共18道,问卷对四川省高校开展调查,统计发放问卷580份,去除无效问卷34份,回收有效问卷546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4.1%。本研究中的Cronbach系数为0.743。
        (一)新媒介场景下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总体分析
        对新媒介场景下大学生在认知维度、情感维度、行为维度这三个维度下,面对同性恋态度总分上的数据进行了相应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态度总得分均分是4.67分,三维度得分分别是:认知4.50、情感4.79、行为4.73(见表1)。


注:1代表文科,2代表理工科,3代表艺术类
        (四)生活在不同家庭结构下的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差异分析
        从家庭结构来看,核心281人,占51.47%,主干/联合148人,占27.11%,单亲/重组63人,占11.54%,留守45人,占8.24%,其他9人,占1.65%。发现生活在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在态度总分、认知维度、行为维度的得分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得分差异表现为:核心家庭>主干/联合家庭、单亲/重组家庭>主干/联合家庭、留守家庭>主干/联合家庭(见表4)。



        (七)不同情感状态层次下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差异分析
        从情感状态层次上看,单身的人数有323人,占59.16%,非单身的人数有223人,占40.84%。通过对是否处于单身的大学生进行同性恋态度的差异分析,对是否单身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变量分析发现,不同情感状况的大学生在态度总分、情感维度、行为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认知维度上存在着显著一定差异,其差异在得分上表现为:单身>非单身(见表7)。
表7 不同情感状态层次下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差异分析

        三、分析与讨论
        结合访谈调查与问卷数据结果,可看出在新媒介场景下,不同身份的人之间的交流边界被打破,大学生转变了以往的传统思想,身份的地域性和边界变得模糊,在情感方面上,对同性恋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变化,变得更加包容和理解,并且通过行为去维护、支持同性恋。究其原因,对同性恋态度上均存在的差异性,与性别、年龄、学科类别、家庭结构、生长环境、情感状态、个人性取向等因素有一定的联系。
        专业的差异导致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不同,文科生出于人文关怀、人性角度更宽容同性恋,对于社会上同性恋的包容性更强,而理科类的逻辑思维更缜密固定化,对于社会上的同性恋的接受程度相对较弱。
        核心家庭下的学生在父母的教育中成长起来,对事物有自己的客观判断能力,也能在第一时间接受外来知识,单亲/重组家庭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度较高;留守家庭的大学生独立与成熟,留守的特殊性质使他们具有依恋性,感情更加的大胆与外放;主干/联合家庭结构下的学生的思想受到祖辈的影响,对新事物接受度较低。
        根据相关的走访与调查显示,独生子女的家庭生长环境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生长环境更为严格,部分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增多,压力逐渐随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大,但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减少,对外界事物的宽容程度较低,导致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降低。
        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单身比例上升,在单身人群中未谈过恋爱和在恋爱中受伤的人占大多数,在已有伴侣的人群中,占比例较大的异性恋对同性恋的看法较为排斥。在单身人群中一部分未谈过恋爱的人对自己性取向模糊,一部分恋爱中受伤的人可能存在性取向变化,从而使得在情感状态不一致情况下的大学生的认知维度方面有着显著性的差别。
        四、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需加强性教育和引导
        高校应该加强性教育和引导,不仅可以考虑开设相关课程与讲座,还可以通过三下乡等实践活动、成立社团、组织等为学生科普性知识,从而逐渐消除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歧视与偏见[4],而转变为包容、理解态度,增加其同理心,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让他们对同性恋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包容态度。
(二)改变家庭传统教育观念
        家长在生活中要多花点时间与孩子交流,拉进与孩子的距离,孩子需要倾听的对象,家长要有倾听的氛围。对同性恋的普及不仅是面向年轻人,而是面向家长、社区等整个社会的。并且社会应该严格把控大众媒体报道的内容和质量,用正面的报道和评论来传递正能量。这样大学生也可以自主通过大众多媒体增强对同性恋的认识,学会宽容同性恋现象,增强自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东.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邢雪娜. 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对可持续消费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
[3]劳国华. 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外显和内隐态度:想象接触的干预作用[D].广州大学,2017.
[4]许莉芬,马芹.对大学生对同性恋认知的调研报告——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长江丛刊,2017(06):184-185+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