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锐
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江苏 南京 210012
课堂学习中只有学生全心投入参与全程的活动——五官感知的体验、操作的有序活动、内在思维的活动等全面行动的学习才是有意义有价值有深度的学习。“生·动”课堂教学就是实现这样要求而建构与实验的。其核心“生生心动、师生互动、群生主动”。
一、课前先动:预习,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质。
1.认真阅读课本第87页,找一个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照样子写一个像 一样的数;把你看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2.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用对折的方法把其中一张平均份成两份,再用红彩笔涂出一份;把另一张平均分成四份,再用黄彩笔涂出一份。比一比哪种分得的每份大。
3.把88页想想做做1、2两题中你会的题目在书上写出来。
二、情境引动:体验,感知分数产生的必要。
1.中秋节妈妈买来一些月饼,给冬冬6块,让他和小朋友分享,你认为怎样分享比较公平?(让学生从先知中提取出“平均分”。)
2.你觉得冬冬这6块月饼可能平均分给几个人?
如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可以分多少块?用拍手来表示这个数?
如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可以分多少块?也能用拍手来表示这个数吗?
3.我们把刚才同学们分6块朋饼两种情况用学过的数学方法表示出来,说说每种分法的意义。体会“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即份数和每份数这两个相关联的数量的实际意义。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3块。
预设与引导: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可能根据生活经验先平均分6块,每人分3块,再平均分1块。关键是分1块月饼,这1块月饼怎么分成2份呢?每人分半块,你还能用拍手来表示吗?因为拍手至少表示1。半块就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1、2、5、10、11这些数来表示,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数,这种数就是大家预习时知道的,叫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种新的数吧。
三、课内活动:探究,理解分数的意义。
1.观察课件感知,自由认识:
把1块月饼 平均分成 2份 每份是 ( )。
(1)刚才大家把一快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半块你觉得如果用数表示每份是多少块?能用上平均分成的2份,和每1份吗?
(2)让学生自由表达?师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并分类整理出分数表达,调查统计出有多少这样的学生。
(3)根据你们的预习能把这个分数介绍给大家吗?(介绍要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分母是2,分子是1。)
2.模仿思考,自主获得。
如果是这样平均分这块月饼,你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说说它的分母和分子。
3.观察生成,多维度理解分数。
(1)一个分数分母是3,分子是1,这个分数是( ),示范指导学生在作业本上的格子里正确书写,
这三个圆,哪个可以表示。
(2)自己随意写一个分数,和同桌说说它表示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老师在黑板上写出 ,让学生说一说可能是把什么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五分之一,然后指出:可以表示把这条线段
平均分成五份,每份是它的五分之一。
4.深度解读,自主构建分数。
(2)请大家打开数学书第88页,同桌交换看看你的同伴昨天预习做的题目有没有错误,如果有,指出来让他改正。
5.辨析分数,强化新知认识。
(1)课件出示每一份图,写出来相应的分数。选择一个图细说它表示的分数:把谁怎么样?平均分成( )份,是分数中的( ),分子是几,表示每1份。
四、操作活动:展示:在制作中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1.自主创造分数,自觉比较大小。
(1)拿出课前对折的平均分成两份的正方形纸,你认为用哪个分数表示?
(2)再拿出平均分成4份的正方形纸,写出表示涂色的分数。
(3)看着大家自己折出的这两个分数,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辨析体悟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反而越小。
五、回顾小结,系统梳理整体建构分数的认知体系。
1.利用黑板板书和课件回放帮助学生回顾反思:刚才大家学习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习的?你有什么收获?要注意些什么?把学会到的分数回家和家长分享。
把6块月饼放在盒子里,再观察,写出分数,然后再把盒子移开,当学生产生“惊奇”的情绪:明明是3块月饼,怎么又变成了呢?
4.课后再次阅读教材87--89页,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说给同伴听一听,在书上把没做的题目做出来。
板书设计
教学的三个思考:
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数学素养养成的机会
如何理解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应该成为我们每一节数学课的基本任务之一,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数学素养养成的机会,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也就是说数学素养不是专门教育出来的而是我们融入日常数学教学中,融入每一个数学知识学习中、每一节课的学习中,如何融入呢?
一、用好数学教材:融文本与媒介于一体让教材成为学生的学材。
1.数学学习要会阅读课本:学生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他原有知识、经验与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大部分的信息获得是通过视觉感知进行的
恰当的阅读是数学学习有效方法之一,学生通过课本的阅读可以初步形成对新知的自我认知,为课堂互动学习提供认知支持。
2.数学学习要会利用课本:教学中我不太喜欢制作“学案”,把教材上的内容复制到一张纸上,让学生在自制的学案上书写,我觉得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学习。关键知识让学生读教材重点内容;关键能力让学生练教材重点习题;核心素养让学生悟教材内存意蕴。
3.数学学习要多媒体融合:
在使用教材学习时要注意不是一味地、机械重复书本内容,要注重形式的有效性,动静搭配、媒体融合,让学生的学习成为阅读、观察、理解、探究习惯养成与能力形成的过程。
用好教材要努力达成这样的目标基于教材掌握知识,高于教材提升养。这样的活动把学生的观察从实物图示向几何直观或文字直观转换,把学生的视角逐步从直观形象向数学抽象过渡。教学中,在学生利用教材获得一定的认识和学习经验好,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挑战的动力,我们可以通过整合教材内容,深化教学要求,提高认识高度和思维深度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形成的综合过程。
二、选好教学方法:融讲解和探究一体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中心。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活动中,包括:怎样自主学习(阅读、听讲、合作)?怎样把知识学习与能力素养同步进行?
在具体情境中把学生带入学习新知的自然状态:“学习是一种区分属性的能力。”学生新的认知是在一定的需求中开始的,这种需求或是认知冲突或是一定的问题解决需求或是生活的现实要求,这个游戏就有效的为学生设置了有效的认知矛盾冲突,很自然地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注入自觉的需求,这样的教学即能激发学生对周期现象学习的兴趣和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又因为老师一句“听听他有什么诀窍?”有效的引导大家把的焦点集中到观察213421342134这个数的组成,排列特征上来,从而直观感知周期现象的表征,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提供可能。
在丰富活动中让学生置身认知与探索全过程,在知识获得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养成思考习惯、锻炼思考能力、积累数学素养。我们知道外界的现象不能直接成为学生的认知,需要有效的作用在学生的感知中,而这个有效的作用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经历的活动越直接充分,他们获得的感知就越丰富,认知就越清晰,理解更准确,课堂上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材料、提供多种机会、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多动手,多种感官全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实现自主探索和合理建构。
扶放有度,让学生在有准备的状态下开展理解式感悟、建构式探究、创造性学习。这样的教学要把握好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设计:内容设计、活动设计、方法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内容呈现、知识建构、能力形成。
三、把握学科本质:融知识和能力为一体让思维成为学习的核心。
让学生围绕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进行个人意义建构,为了表示依次重复出现,我们可以列出几组后在最后加上省略号,就是要观察这些重复出现的事物是一组一组出现的,为了看清楚每一组的组成情况,可以画一画、圈一圈和写一写,解决这一类问题其实就是看一个总数里有几个几?把它和除法的意义建立联系。
分析游戏中的素材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问题解决需要时,增强数学学习的效能
数学知识既是学生必备的文化基础,也是数学素养的载体,课堂上我们应转变教学理念从为了知识的传授向通过知识的习得形成综合素养。两个问题都没有按照教材的方式出示而是优化了呈现的方式,也改进了教学的组织方式,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减少了重复,增加了同一素材的教学价值与育人功能。不再象教材上的提示来引导学生思考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会用周期现象的视角观察、分析、提取出彩旗图所蕴含的周期现象主要元素,发现每组几个,是按怎样顺序排列的,根据前面学习获得的方法,结合自己理解在参考模仿中解决这个问题,深化新知的理解,也初步体验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