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表:高校教师的道德形象自觉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8期   作者:宋薇薇
[导读] 本文分别从高校教师的专业形象、职业方式和道德境界三个层次,

        宋薇薇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摘要:本文分别从高校教师的专业形象、职业方式和道德境界三个层次,对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意义进行了递进式地深入剖析。高校教师的为人师表是以其专业特点、职业方式和道德要求为基点的,一方面它是教师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另一方面它也是教育力量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为人师表  专业形象  职业方式  道德境界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之为人”,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成为向学生传道授业的教书人,更应是解惑引航的导向者。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自己一定实践,凡劝诫学生不做的,自己一定不做,教师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教师职业日益专业化的今天,“为人师表”不仅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项基本要求,还是教师从传统“经师”发展为现代“人师”的重要的方式,更是高校教师道德形象自觉的表达。
一、为人师表是高校教师的一种专业形象
(一)“学识的魅力”
        为人师表是高校教师学术尊严与学术威信建立的基础。广博的学识是教师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获得认可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师表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假若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学生会站在你一边,决不会背弃你”[参考文献:
《马卡连柯全集》第1卷:213.],“高度熟练、真才实学、有本领、有技术、手艺高超、沉默寡言、实事求是、不辞辛苦——这才是最能吸引孩子的东西”。[ 马卡连柯.《教育诗》第一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因此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本人必须要有良好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教师做学问,要像金字塔一样既博大,又精尖[王骏.教师为人师表略论[J]. 德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增刊,(1).]。高校教师通过自身的学识魅力在学生中建立起学术尊严与学术威信,这既是高校教师的职业责任,又是一种事业责任、学术责任,承担这种学术责任是高校教师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所应履行的义务。为人师表一方面反映了教师自身对于学术事业的尊重,另一方面还影响着学生对待学术工作的态度以及社会对教师专业形象的认知。
(二)“人格的魅力”
        为人师表是高校教师良好社会形象建立的基础。人格的魅力是教师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教师建立自身师表形象的另一不可或缺的要素。健全的人格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资格,也是教师师表形象得以为社会所认可的重要素质。“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建筑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教育的量。……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够形成性格。”[申比廖夫.《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1995.] 教育的对象是今天的学生,更是明日国家的建设者,因此,建筑在高尚人格魅力基础之上的教师专业形象不仅是对学生发展起到引导、模范的作用,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塑造良好的专业形象。
三、为人师表是高校教师的一种职业方式
(一)从教育管理的角度看,为人师表是师资管理的基本要求
        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师资建设,师资建设的关键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这其中重视师德发展、弘扬“为人师表”精神已经成为了现代师资管理的基本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通过其对知识的“言传”,更重要的一部分是通过“身教”的典范作用实现的。然而,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都是教师自身内在素质的外化表现,久而久之则发展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性表现,现代教育管理就是要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能够将为人师表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职业倾向,从而打造“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二)从教学实施的角度看,为人师表是保障教学有效完成的前提与基础
        教育的影响作用源于受教者对教育者的认同,教师的威信是保障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然而威信并不是教师职业的固有特权,它是建立在教师以身作则、廉洁从教、严于律己的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基础之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极大热忱,往往象润物的细雨一样不知不觉地注入学生的心灵,诱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对学生满腔热情的爱,往往会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转化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产生“向师性”;教师知识的渊博和治学态度的严谨,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敬佩,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张炳生.为人师表:教师素质的核心理念[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20(4).]。因此,为人师表就是将教师自身的言行表现转化为影响学生的正能量,它是保障教学有效完成的前提与基础。
(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为人师表是引领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导向
        蔡元培先生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不是制器”。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其言谈举止本身更具有一种直观且强烈的示范作用。在青少年阶段,每个孩子都是极具天赋的模仿者,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有意或是无意地模仿着教师传递给他们的各种言行信息,正是在这种模仿使他们逐渐成长,逐步完成其社会化的蜕变。教育是以人格去塑造人格,以心灵去感染心灵的一种特殊的创造性劳动,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崇高的道德品质,实质上是我们称之为教育的这个微妙的人类创造领域中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傅为利主编.《师德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09-110.]
四、为人师表是高校教师的一种道德境界
        与中小学教师不同,高校教师兼具“师者”和“学者”的双重身份。作为“师者”,厚德博学是高校教师育人的基础;作为“学者”,遵守学术规范,求实奋进是高校教师自身成长的阶梯。因此,无论是育人成长还是自我发展,师德始终都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而为人师表作为师德规范的综合性要求更是体现了高校教师的一种道德境界。
(一)“为人之德”
        “为人之德”是教师在自身修养方面具有的“为人”、“为师”等美德。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言语、形象,人格、修养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模板,为了保障这些点滴的潜移默化作用能够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影响,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立教,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境界为目标不断审视自己,不断规范自己。所以,兼具“师者”和“学者”双重责任的高校教师首先要都要具备“为人”的基本美德,“为人之德”是“师者”得以被尊敬,“学者”得以被认同的必要条件和首要要求。
(二)“治学之德”
        “治学之德”是教师作为“学人”、“士人”的道德要求和道德体现。科学研究做为现代高校的三项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要做教书育人的师者,还要成为探索科学真理的学者。在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中,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学术成果,客观公正、诚实无欺是每位学者的“治学之德’,更是”治学之本”。诚实地传承知识,创造知识,交流知识,分享知识是师表精神指导下高校教师的的重要美德。
(三)“从业之德”
“从业之德”就是高校教师的职业美德和“做事”规范。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所以具有师表精神的教师对学生应该做到热情、公正,教师尊生、爱生,学生才会尊师、爱师。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不是孤立的,它与同事间、管理者间和社会间形成了其必要的职业关系,因此与同事间的团结协作,与管理者间的沟通理解,与社会间的交流互动都是维护大学的价值观,保障大学的教育价值、学术价值的重要方式。

        新世纪我国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顺行者,更应是培养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在现代教育中,当我们从道德形象自觉的视角来审视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师表精神的价值和目标时,就会清楚地认识到,高校教师的为人师表是以其专业特点、职业方式和道德要求为基点的,一方面它是教师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另一方面它也是教育力量的重要源泉。教师对职业的忠诚和献身,对工作的负责和热忱,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都源于为人师表这一深层的职业理念。[张炳生.为人师表:教师素质的核心理念[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2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