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动”:让低年级学生爱上科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8期   作者:章荣华
[导读]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课堂往往会出现很多意向不到的“意外”
        章荣华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镇第七小学  311700

        【摘要】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课堂往往会出现很多意向不到的“意外”,不受老师所控制,既要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监管课堂纪律,但又要体现童真和童趣,对有些老师无疑是一个头两个大。针对这些现象,本文合理利用“四动”,即“心动、手动、口动、情动”促进学生爱上科学探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还促进学生高效地开展学习,使低段科学课更具有趣味性。
        【关键字】四动  低年级  科学探究
        
        当下,《科学》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出现在全国小学生一年级的课表上,科学课成为小学阶段与语文、数学一样重要的重点科目。到目前为止,1-2年级科学课程以身边的常见事物出发,通过观察、绘画、语言表达等方式感知身边的事物,掌握有趣的科学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创造物品,并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小小的科学创新的种子,为以后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科学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虽然一二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很难做到专心听讲,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非常短,爱做小动作,有时会很活跃,但往往又偏离主题,一旦撒开就会“覆水难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瞬间形成一个他们话题的自由圈子,把老师一人干晾在讲台上。回答问题时,你问东,他答西,前面刚说过的答案,另一位站起来再重复一遍,这些都成为了低段科学老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难以避免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在低段的科学教学中游刃有余,该活跃时活跃,该安静时安静,抛开主题有效讨论,回答问题完整高效呢?“四动”优化法,让学生“心动”、“手动”、“口动”、“欲动”,使低段科学课堂更具目的性和趣味性。
        一、把握天性,促学生于科学探究中怦然心动
若问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什么最心动,无非就是吃和玩。课堂伊始,结合教学目标抛出一个关于吃或者玩的话题,可以让集市般吵闹的学生瞬间鸦雀无声,个个翘首以盼,用吃或者玩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已动趣即来。
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观察月相》一课时,很多教师的导入可能都会以月亮有关的古诗或者谜语,猜一猜,猜出月亮后直接引入月相的相关知识。而笔者却以《八月十五月儿明》的歌曲把学生带入课堂。课堂伊始,老师从电脑中放出优美的歌曲声“八月十五月儿明啊,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再出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赏月亮边吃月饼的情景图。歌曲配图片,勾起了学生浓浓的回忆,这回忆有吃的也有看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感知到老师的用意,今天可能要学习有关月亮的知识。随即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为何古代人们一直沿袭下来要在中秋节这一天赏月呢?学生通过今天课堂月饼的烘托和生活中中秋节吃月饼的经验自然就会想到那天的月亮又大又圆,而月饼就是圆圆的,应证了那天月亮的特色,更是赏月的好时机。教师进一步提问,“我们每天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样的吗?”结合学生前期的观察发现,月亮并不是每天都一样的,有时是圆的,有时是弯的,有时却看不见。自然地引申到了课堂内容,进一步探究月亮变化的规律即月相。一个吃的话题唤起了学生的记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往后的生活中学生也会更有目的的去观察月亮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吃的引入,为课堂搭建了激趣的好桥梁,而玩更能在课后巩固教学知识点,得到深入地应用。高段的学生课后巩固可以是作业的形式,而低段一般不采用书面作业,那么低段的课后复习该如何有效实施呢?玩,是学生最愿意做的一件事,一旦布置玩的作业,几乎所有学生都会保证完成。结合课程要求,玩出新发现,也会增加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原来科学课可以在玩中学。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用手来测量》这一课中,课堂中讲解了用手形成的“一拃”来测量身边的物体,发现不同的人测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手有大小。有了手的“一拃”的学习,对学习方法进行迁移,如果我们要测量教室的长度,用手一拃一拃测量会不会太麻烦了,可不可以用身上的其他器官来测量呢?利用下课时间一起和学生来玩一玩用脚来测量教室长度,最后看一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数量是否一样,想一想原因。课后的玩耍,既打发了课余时间,又学到了知识,课结束,趣恒留。这一课后的体验活动每位学生都能完成,大大增加了学生对科学课的信心。
        二、立足画图,引学生于科学记录中爱上手动
        在小学科学阶段,很多实验现象和结果都要求用文字或者图画的形式把它画下来。但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识字量少,写字速度又慢,语言组织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而选择画图法,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发现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反馈情况,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简单而有趣。在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里了》这一课中,探索环节要求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用画图法来展示既形象又快速,整堂课程用画图来贯穿始终,画出现象,画出结果,画出新发现。有学生就这样画出了盐的变化过程,简称盐的变形记(如下图)。从大到小,从有到无,一目了然。从这个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对这个实验的观察程度,最后观察三种物质在杯中情况对比图后发现,颗粒状的盐和红糖都不见了,而石头依然存在杯子底部,教师自然而然引申出本课的重要科学词汇-溶解,溶解的概念不言而喻。如果用语言去描绘溶解的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但是用画图的方式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溶解的过程。因此,在需要理解概念性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画图的方式给教学环节助力。
 
        三、给予支架,教学生于科学表达中学会口动
        低段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爱说,但他们只关注自己说的内容,想到就举手想说就说,不管前面的同学是否说过这个答案,有时对于学生的很多回答都是无效的,往往课堂不断地重复着同一个问题,思维也无法打开。低段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爱发言的特点,因势利导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回答更具有针对性。辩论赛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二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天气》这一课中,学生对天气非常熟悉,在了解了天气并能区分不同天气后,说一说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果按照往常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天气对人们的影响,往往很多学生只局限在自己所认知的范围。例如:晴天可以出去玩,下雪天可以玩雪人,下雨天只能在家里学习等等,思维非常局限。但是把这个话题改成“请你说一说雨天的好处和坏处”,然后全班同学分成两方,一方的正方,说雨天的好处,另一方式反方,说雨天的坏处。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立马“炸开”了。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慢慢形成了团队意识,特别是在小组奖励政策的带动下,大脑的思维就像上了发条一似的,徐速转动起来。正方努力说好处,而且不能重复,反方努力说坏处,说到后来真的没论点可说时,正反方学会了辩驳,对另一方的说辞进行反说来推翻他们的说法。如正方有一位学生说到雨天对庄稼有好处,可以“喝”更多的水,而反方立马辩驳,雨天并不好,就像最近几天天天下雨,庄稼都快被淹死了。还有反方说下雨天不能出去玩不好,正方居然反驳说,下雨天爸爸妈妈不用出去干活,可以安心地陪我,我最喜欢雨天。多么单纯而又懂事的学生啊,从中也看出了学生对父母陪伴的期望。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关于雨天对人们的好处和坏处还没有辩论完,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剑般地讨论。最后谁输谁赢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辩论,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只有认真听才能去有效地反驳,既培养了专注力,又激发了学生的思辩能力,简直就是一箭双雕啊。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是会说的,而且可以有针对性地讨论,所以低段的科学课不要忽略讨论的环节,让“口”动起来,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辩论赛式的研讨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除了辩论赛,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尝试“套路”法回答问题。对于低段的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需要给他/她“推”一把,给学生搭好回答问题的框架(简称”套路“)以便训练完整地回答问题。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一课中的研讨环节,说一说“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一般学生只会回答一个问题,空气是无色的,很轻的,看不见的等,后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问题全然不顾。后一个问题相当于理由,判断这一特征从哪里看出来。所以在回答前,先给学生引导一个“套路”。教师可以先讲一种特征作为示范,如“我觉得空气是无色透明的,因为我能透过空气看到同学们”,然后再让学生按照这个”我觉得空气是......因为我从......”这样的套路完整地回答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然有了方向,回答问题自成章法,而且也养成了说话要说完整的好习惯。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还会替换原因来回答问题,说明学生在积极地思考,并且学会了论点的迁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都是对的。“口”动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课堂的氛围也就更好。
        再热闹有趣的课堂也需要最后的总结。有时到了总结环节已经接近下课时间点,老师常常会简单小结草率带过。这样的形式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总结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形式罢了。其实,总结环节在低段应该由学生来进行,这是一个理性思辨的过程,把课程前面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知识点按照要求说出来。这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本堂课的掌握程度,也能从中反应出教师在教学环节的问题,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改。总结可以是学生汇报的形式,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采用生生汇报或师生汇报的形式。我汇报你倾听,养成认真倾听努力思考的好习惯。如在一年级下册《给动物分类》一课中,通过课堂交流和讨论后,不同的学生说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方法有很多种,看学生到底掌握了几种呢,能否融会贯通呢?最后一个总结环节就起到了很好的检测作用。通过以我是分类小博士的形式加上汇报的仪式感,请学生上台总结,学生需要对前面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把内在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下图为学生带上小小博士帽后上台集体汇报的情形,小组汇报的形式增加了学生的胆量(农村的孩子往往不敢大声地在台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弥补了汇报的单一性和不完整性的缺点,汇报环节精益求精,总结才能落到实处。当台上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你们对这个小组的汇报还有其他想法吗?这一问,一锤定深思。其他想法,可以是对小组汇报的内容的斟酌,也可以是其他内容的补充。所以有效的课堂小结,可以提升课堂效率,深化学生的记忆,提高近因效应。也许,此时课堂铃声已经响起,但学生的思维还在不断的蔓延开来,这个的汇报形式比老师的简单总结更具有主动性和探究性,有效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提高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尊重生命,携学生于生态沐浴中情为所动
        在一年级科学上册和下册的教材中,分别让学生观察了校园植物和校园动物,这是初次对校园动植物的观察和记录,这两个课时中并不是要求学生观察得越多越好,而是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并记录,在观察过程中还要时刻注意不能伤害植物和动物,主要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一草一木,一花一草,哪怕是小到不起眼的蚂蚁,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的生与死由大自然所决定,人类没有权利去干涉。当学生发现蚂蚁激动地叫起来时,其他同学会立马用手指放在嘴前,做出安静的指示,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应该静静地观察。当学生观察一棵高大的树,想把树叶的形状画出来时,学生会认真地找一片大树底下掉落的树叶,放在书本上把它画下来。因为学生明白,长在树上的绿色树叶是活的不能摘,摘下来它们就失去了生命。而掉落的树叶已经死了,虽然颜色变黄了但形状是一样的。学生的一举一动,体现了对动物和植物的爱护,保护动物和植物,也就是保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地球家园。通过两次校园动植物的寻找活动,对学生保护动物和植物情感的激发水到渠成,也达到了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目标。珍爱生命,保护大自然!
        
    低段的科学课,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程,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语言表达能力、绘画能力、注意力等方面个体之间都有较大差异,但他们的精力又很旺盛,积极性很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也很容易被老师所感染。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去设计和研究各个教学环节,巧用“四动”法,关注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心动、手动、口动、欲动,四动合一。从而建成一套适合学生发展,促进概念建构和综合素质发展的教学体系。在未来的课堂种,朝着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课结束,趣留心的目标前进。让学生在丰富的科学课堂中,爱上科学课,爱上科学教师吧。

参考文献:
[1]张小顺.部编教材背景下如何让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活”起来[J].教学策略,2018:75.
[2] 钟佳妮.“四动”,让低段品德课堂“活”起来[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5(6):17-18.
[3] 刘振宇.画出学生思维的轨迹—例谈画图法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7(465):37-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