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8期   作者:黄志辉
[导读] 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在应用题的类型上

        黄志辉
        广西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孟沙村孟沙教学点 533032
        摘要:
        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在应用题的类型上,要创设生活化、多元化的应用题情境,在具体的解题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一方面拓展学生的应用题视野,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解题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年级;小学生;应用题;解题
        引言:
        应用题在考试中的占比较大,通过知识点的整合,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需要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前提下,灵活的调用相关知识来解题,可以综合的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效的检测出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一、创设生活化应用题情境
        中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其自主学习的意识还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应用题学习和解题时,容易缺乏耐心和专注度,而且数学语言这种表达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再加上学生缺少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在理解题意时,会由于理解力欠缺而难以理解题意,这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生解题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材和习题中的应用题,常常远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比如工厂加工零件、修一条路等,这种内容的题型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较小,学生既缺乏相关的体验,也缺乏解题的动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生活化应用题情境,通过这种方式方法,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降低题目的理解难度,从而使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应用题情境内,全身心的去解题,思维更加开阔。
        比如在小学四年级教学正归一应用题时,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掌握正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寻求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出示应用题情境:买3瓶可乐要6元,你能知道买9瓶可乐要多少元吗?这道题目的情境非常生活化,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买东西计算价钱是非常熟悉的情境,学生会本能的想要计算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3瓶同样的可乐,可以求出1瓶可乐的单价,要买的9瓶可乐与那3瓶是一样的可乐,才可以求出9瓶可乐的总价,因此在数学上,可以用一个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就是“照这样计算”,通过创设这样一个应用题情境,使学生生动的了解“照这样计算”,然后把完整的例题写出:买3瓶可乐要6元,照这样计算,买9瓶可乐要多少元?引导学生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再对问题进行逐步求解。
        二、创设多元化应用题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应用题的形式都较为单一,表述形式单一,结构也单一,这样就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难以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2.1多元化的表述形式
        传统的应用题以文字形式的表述为主,学生先读懂题意,然后把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再利用已知来求解未知,这种纯文字的应用题,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难免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人们的阅读方式和表述方式早已发生了变化,纯文字的表述不仅单一枯燥,在有些题型中,还难以表述出题意,不利于学生掌握题意,展开深度思考,而且这种纯文字表述的应用题,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中,多元化的信息数据时,缺少相关的解题经验和思路,因此教师可以创设多元化表述的应用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呈现多样化的应用题,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见识和经验【1】。


        教师通过教材就可以发现,新课改以后,教材和例题,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内容和题材生活化,表现形式也更加直观,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呈现知识内容,教师在教学时,也需要紧跟教学的形势变化,创设出多种形式表述的应用题题型,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比如求平均数这种应用题,教师在设计例题时,就可以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气温等,通过图表和数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使题目信息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也便于学生利用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生活现象,进行实践论证。
        2.2多元化的结构形式
        在长期以来的教学中,应用题教学都塑造了这样一种模式,所有的题目都拥有着完整的结构,条件“适量”,答案“唯一”,数量关系“程式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以为所有的数学问题,都如应用题展示的一样,并在反复的应用题训练中,形成一种固定思维,但其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并非如此,不仅没有刚刚好的适量条件,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此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应用题的结构进行拓展,通过更加接近实际生活需求的,开放性结构的应用题,来发散学生的思维,从多个维度来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2】。
        比如教师在创设应用题时,提供一些结构不完整的应用题,让学生依据生活实际,自己去补充问题条件,然后依据补充条件,来完成题目的解答。如“由于同学们近期表现优异,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班主任将奖励每位同学两支圆珠笔,每盒圆珠笔有10支,那么班主任需要买几盒圆珠笔?”在道题目中,缺少班级人数这个数量条件,这个数量由学生依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提供,然后再完成题目的解答。
        比如教师创设一些数量关系多样性的应用题,使学生正确取舍题目中的数据,依据实际需求来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暑假时学校要组织夏令营活动,班里一共40人参加夏令营活动,大巴车一车可以承载22人,包车费用1000元,中巴车一车可以承载16人,包车费用800元,小巴车一车可以承载10人,包车费用600元,问学校要怎样安排出行最合理?这道题目中,提供了多个数量,可以有多种出行选择,学生需要对其中数据进行取舍,选择出最佳出行方案。
        三、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
        随着年级的增长,应用题的题型会更加复杂,难度也会越来越高,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解题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养成规范的解题习惯。
        审题是最基础的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肯定后面的解题都会出现错误,所以这个环节一定要认真,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读题的习惯,用笔逐字点读,把题目读全、读通顺,要注意断句,正确领悟题意,对其中的数量和关键信息进行标注。然后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罗列出来,明确需要解决的未知条件,再把文字信息转换成数学语言,通过数字符号或者图形的形式表达出来,分析题目中是否还有隐含条件,在脑海里回忆,题目考察的知识点,以及自己是否做过该类型题,尝试依据信息和经验进行解题,通过画图辅助进行思路的整理,然后总结出解题步骤,最后再规范的进行解题【3】。
        结束语:
        应用题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教师要创设更加接近真实生活的应用题型,以提升教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具体的题目中,对学生的解题思维和习惯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顾晗艳.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讨[J].启迪,2020,10(11):25-26.
[2]黄盟.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讨探究实践[J].信息周刊,2019,6(7):126-128.
[3]王绍仁.浅谈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散文选刊:中旬刊,2020,10(1):26-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