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成语故事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8期   作者:王正英
[导读]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学生探求新知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
        王正英
        西宁市教育考试院   810000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学生探求新知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采用成语故事设计新课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思维悬念,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关键词:成语故事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
        历史作为连接现在和过去的一座桥梁,诉说着过去,推动着现在,引领未来。我国汉语中的成语典故源远流长,语言简练,含义精辟,熔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炉,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成语故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科的兴趣,启迪思维,培养情感,开发非智力因素,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现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成语典故在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学生探求新知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采用成语故事设计新课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思维悬念,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在教学中根据所教学的内容穿插相关的成语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直接从成语故事中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使学生对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识记,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对探知过程的兴奋度,落实知识点,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历史课利用“成语故事”要以教育目的为核心,根据教学的要求和教材实际需要进行有效地选用,比如在讲述《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用于知识点有关的成语故事将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如:“退避三舍”、“ 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讲述成语故事的同时,逐步加强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掌握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突破难点,加深理解
        如果一节课的结尾草草结束就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课堂结束前合理利用历史故事,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巩固课堂教学。在讲“商鞅变法”的时候,课本小字讲了商鞅“徒木立信”来取得百姓信任推行变法,为了便于启发学生,老师讲了一个《史记.商君列传》中的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说明变法已经深入秦国的各个角落,广泛地推行。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此外让学生认识到商鞅的变法已经深入人心。进一步延伸,诚信是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是社会存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
        三、巧用成语故事,让学生快乐学习
        我在讲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七年级学生年龄偏小,刚刚接触历史课,比较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而春秋战国的历史对他们而言几乎就趋同一张白纸,这时巧妙地插入一个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公元前493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举兵攻伐越国都城会稽,越王勾践被迫投降。夫差让勾践夫妇一边看墓赎罪,一边养马赶车。勾践受尽凌辱,决心报仇雪恨。为此他表面上对夫差非常顺从和忠诚。过了三年,夫差便将他们夫妇放回国去。勾践回国后,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每天睡在柴草上,又在自己座处上面,悬挂一只苦胆,每逢坐卧或吃喝,都要去尝一尝胆的苦味,他采取了许多措施,努力发展生产,还亲自下田耕种。勾践经过十年积聚力量,训练百姓,使越国强大起来。最后终于报仇雪恨,打败了吴国。
        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巧妙地运用成语故事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这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实例非常多,举不胜举。如果你处处留心,恰当巧妙地运用成语故事,会使那些原本枯燥、乏味、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妙趣横生,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趣味性,又能激发思维,培养情趣,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