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8期   作者:高正洪
[导读]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高正洪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五星镇五星小学校   四川省宜宾市644400
                         

        摘要: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虽然近年来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在“活动课”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优化策略,以供小学一线心理健康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及方法方面,《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进一步归纳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践形式,包括“游戏形式”、“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情景剧”等,以此确保了课堂教学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性。同时,《纲要》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学科化”倾向的出现,杜绝把心理学知识、理论、概念等作为主要传输内容;综合这些要求,不难看出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教学中,实践性、体验性教学要智育传输性、说教性教学之上,由此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陈旧滞后
        尽管《纲要》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活动形式”为主,但在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下,照本宣科、被动灌输的教学方法并为消失,甚至大有“强化推广”的趋势。原因在于,面向小学生的“活动课”存在组织困难,小学生性格活泼、爱玩爱闹,如果将“游戏”、“情景剧”、“角色扮演”等形式贯穿于课堂教学,则课堂纪律很容易陷入无序状态。既出于知识的高效率传授考虑,又基于便于课堂组织管理需要,教师会将“语数外”等常规课堂教学的方法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教师不愿意针对“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还存在一个隐性的因素——“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小学教育知识考核范畴,过多地投入精力显得“不值得”,这种错误的认识也是导致教学方法陈旧滞后的主因。
        (二)教学内容高度雷同
        客观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根据小学生年龄阶段、心理水平、影响因素等综合考虑形成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在教学内容处理、加工、展现方面,应该考虑不同切入点,诸如人际关系、情绪控制、行为习惯等。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大多将重心放在“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这一议题上,无论涉及何种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都会不自觉地向“正向疏导”转化,简单粗暴地告诉小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一来就割裂了心理健康的多元认知渠道,无法保障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塑造。
        (三)教学形式单调僵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小学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元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不例外,通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形式,能够很好地满足资源丰富的需要。但是,很多教师在运用互联网途径时,容易出现过度的“工具化”特征,比如多媒体演示、游戏互动等,僵化地结合形式无法契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也进一步加剧了课堂教学操作的繁琐性、复杂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整个学习过程非常单调,他们无法将信息技术、书本教材及教师讲授的“碎片化”知识融合起来,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对这门课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相对应的,在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践行中,一些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的形式,将游戏化、场景化、角色化设计很好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上来,突出了这门课程“活动为主”的特色。

但同时,却很容易忽视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征,过于强调小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会将课程设计的目标模糊化,当小学生沉浸于活动带来的娱乐中,整节课所要传授的知识却被抛诸脑后,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教学的优化对策
        (一)提供心理健康多元教学方法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纲要》已经明确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框架,其一是“活动课”、其二是“课堂教学”——前者强调了教学方法应具有互动性、参与性,而后者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局限性、组织性——不难发现,教师只要在“课堂”这一组织框架下(结合有限的空间、资源进行学生组织),充分满足“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参与即可,具体方法绝不局限于“被动形式”。
        以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为方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自主性教学的多元化。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如“课堂话剧”、“角色扮演”、“主题讲座”等,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激活主观能动性。(2)探究性教学的多元化。以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为目标,如“辩论演讲”、“社会实践”、“办板报/手抄报”等,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以致用”。(3)合作性教学的多元化,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为目标,如“小组探讨”、“分组游戏”、“团队辅导”等,让学生在集体协同下强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
        (二)细化小学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现阶段,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课堂教学下对于“教育对象”的分类并不清晰,由此也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笼统。但事实上,“心理健康”的相关教育内容,必须契合教育对象的需要,而在1-6年级中,小学生可以划分为“低段”、“中段”、“高段”的不同心理层次,尤其部分“低段”的小学生,其心理状态还处于“幼儿期”,因此可通过细化教学内容的方式,提高教育实效性。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对学生进行调查、观察、了解,并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
        (三)合理分配新旧类型教学形式
        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中,教育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如何整合、整合程度”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另一方面,从小学生教育对象的特殊年龄及心理阶段出发,课堂教学模式下存在组织难度,也不可完全抛弃“传统课堂”模式。因此,在“新型”、“旧型”教学形式上,需要进行合理分配、新旧结合。
        (四)降低心理健康教学目标预期
        《纲要》对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但并没有对“分目标”提出划分要求和依据。据此,教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中,不能保佑“一口吃个胖子”的急功近利心态,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时设计具体目标,围绕着某一个“心理健康主题”时,适当地降低目标预期,采取“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心理健康理论、实践统一起来,实现不同知识点的有效串联,避免将知识一股脑地传输给学生,造成消化理解困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堂教学成效,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对其“三观教育”及行为养成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结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目标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合理性策略,以期抛砖引玉,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五重”与“五轻”——浅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操作性原则[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01):26-28.
[2]闫晶波.宣化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的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4):47-48.
[3]赵松柏.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7):163-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