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8期   作者:滕义君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体现的更加生动形象

        滕义君
        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学校  山东青岛  266423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体现的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引言: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又被称之为心智图,不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也是一种能够将知识具体实施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帮助小学生理解知识间的脉络和结构,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及具体的区别差异,从而更好的完善自身的网络构架,形成数学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应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散和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应当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整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了解导图其中的脉络结构,线条之间的划分内容,同时还要明确每个单独分散知识点的内容,将其进行综合就是一个大的知识框架结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带领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探究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导图,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这节内容时,教师要侧重带领小学生进行分类、归纳以及整理,通过构建数学思维导图,发现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侧面展开图、体积公式、面积公式以及高线等内容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出圆柱的表面积公式为,体积为;圆锥的表面积公式为(l为母线长度),体积公式为(s为圆锥的底面积);圆柱有无数条高线,且每条高线是想等的;圆锥有且只有一条高线,这条高线就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通过一个个知识点的有序整理,学生能够显而易见的看出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加深了这些区别联系在自身脑海中的印象,日后可以及时的拿出归纳整理的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和巩固,避免以后在做题时出现错误的情况。由此可见,通过构建思维导图,能够更加直观且全面的归纳小学生在同一个知识框架结构之内学习的知识内容,同时更加简洁的表现知识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构建数学思维导图去归纳数学零散的知识点,将其制成框架,有助于帮助小学生分析内容之间存在着区别和联系,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整合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制作的过程。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充分的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层次关系等,然后进行表达和陈述,让学生直观的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将其运用到自主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之上,梳理并清晰的整合知识点,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学习,实现知识迁移,从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这节内容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探究式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整合,然后列出数学思维导图。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当中,了解了正方形、长方形、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多边形均属于“同级”的关系,它们的面积都有固定的求解公式,但是菱形却属于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因此四边形这个种类下又可以分为平行四边形、菱形及其他四边形。在探究多边形的面积时,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得出,在求解形状特异的多边形面积时,可以通过分割的方式进行求解,比如六边形可以将其分割成两个梯形计算面积,具体怎样计算,还要根据题目的情况而定。通过设计数学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归纳和总结出一类题型的相关解答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学习数学看似不存在直接联系,但是在整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全都体现一定逻辑性关联,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利用思维导图,整合零散的数学知识内容,然后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从而实现探究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三、通过思维导图实现查漏补缺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构建就是数学知识框架结构的缩影。当教师带领学生构建起自主的思维导图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对思维导图结构之间的层级关系的关键内容进行交流和补充。当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再给予辅助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反思,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最完整的思维导图,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日后学习的导向性,也方便学生查漏补缺,及时完善自身知识框架。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分数的过程当中,带领学生针对知识点内容的纵向深度进行探究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带点学生完善和整理这个阶段,学习数学的知识内容,构建一个知识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从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A÷B=A/B)、真分数和假分数、约分和通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这些内容完全涵盖了“分数”这个阶段的各个知识点和内容,同时也总结了先前学习的知识内容。但是经过交流和指导可以发现,在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个知识结构中,有部分学生存在知识上的漏洞,有的学生只划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但是却忽略了“带分数”这个知识点,比如“3”的有关知识内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深入帮助学生反思和补充这个细小的知识内容,及时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再如,有的学生针对约分和通分的概念意义出现了混淆,这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重新分析知识内容,深化概念方面的教学和理解,重新让学生理解“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进一步完善有关“分数”的知识结构。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结构,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和吸收,更加综合、全面地列出模块知识点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这样也能够使教师更加直观的考察学生在这个阶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向,这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很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无论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都能够产生一个积极、重大的影响,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思维导图教学环节,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完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廖志娟.以图导教以图导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实践[J].课程研究,2019,(03):23-24.
 [2] 苏云.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思维导图[J].学术争鸣,2016,(03):54-55.
[3] 曾总兰.如何应用思维导图辅助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论坛,2017,(04):65-66.
[4] 卢晓红.应用思维导图提升数学教学效率[J].学科支持,2017,(02):46-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