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语篇意义的跨文化建构之衔接---兼评《为人民服务》英译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8期   作者:陈庆欣
[导读] 语篇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大元功能之一,具有使成功能,
        陈庆欣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017000
        摘要:语篇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大元功能之一,具有使成功能,即把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组合成一个交际单位,使语篇前后连贯、并与语域发生联系的功能。衔接是语篇功能的实现形式之一。本文从指称、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几个方面对比分析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原文和译文中的衔接机制,验证了衔接手段使用得当可以增加语篇的衔接力。
        关键词:语篇功能 衔接  指称  省略  替代  连接  词汇衔接
        
        根据Halliday(2004)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的观点,语言的功能虽然千变万化,但都可以抽象为三种“元功能”(metafunction),即概念、人际和语篇元功能。Halliday认为成人语言具有这三种功能1,它们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出现,因为“讲话者总是在通过连贯的话语(语篇功能)和别人交际(人际功能)的同时,反映周围的客观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概念功能)”(朱永生等 2001:26)。其中语篇功能是使成功能,是把人际和概念功能组合成一个交际单位,使其得以通过语篇来实现的功能,是对信息的组织、安排的功能,是“在语义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语篇的功能”(胡壮麟等 2008:161),是“语言使本身前后连贯、并与语域发生联系的功能”(朱永生等 2001:24)。Halliday认为,这三种元功能是通过比较具体的语义系统得以体现的,其中语篇元功能的体现形式是主位系统、信息系统和衔接。本文聚焦衔接。
        Halliday和Hasan(1976)提出了五种衔接机制,即指称、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后来在他们合著的Language,Context and Text: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1985)一书中,Hasan又增加了三种衔接机制: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平行结构。胡壮麟(1994)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由及物性系统(概念功能的体现形式)形成的衔接关系以及语音衔接机制。张德禄 (2003: XVII;2012: 16) 扩大了衔接机制的涵盖范围,在语篇内部,提出了跨类衔接(cross-type cohesion)以及组织人际意义的衔接,如语气结构之间的衔接、情态与语气的衔接等,他还提出语篇与语境之间衔接的观点,即语篇内部的项目与语篇外部的非语言项目之间的衔接关系,称为隐形衔接关系,将衔接的范围从语篇内部扩大到了语篇外部。“衔接机制的作用是在语篇内部,即在由语言形式实现的意义中,把小句及其以上单位在不同的层次上连接成一个整体,在语篇外部,把语篇与情景语境联系起来,并补充上完全由非语言因素实现的意义。”(张德禄等 2003:141)他(2012:79)还认为某种情况下标点符号也具有衔接功能。
        因篇幅关系,本文以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为例从语篇内部来分析翻译中语篇意义的跨文化建构问题,即衔接和连贯问题。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的《为人民服务》一文源于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纪念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会后,经毛泽东同意,这次讲话以新闻稿的形式发表在 1944 年 9 月 21 日 的《解放日报 》上,题目是《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同志 毛主席亲致哀悼“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是死有重于泰山”》。此文在解放前并没有有正式出版过,“为人民服务”这个题目也是解放后编订《毛泽东选集》时加上去的。
        一、指称2(reference)
        根据Halliday的观点,指称指的是小句中一个项目的解释要依赖另一个项目,换句话说,没有另一个项目,该项目就无所指,无法建立连贯的语篇,会造成语义模糊或误读等。所以指称的主要作用是建立意义联系。当一个项目再次出现时,我们不用原来的名词,而用相应的代词来指称它。所以,代词的意义是:“指称的对象与前面的某个名词指的对象是同一个事物。”(张德禄等,2003:171)
        从方向上来看,指称分为外指和内指。外指和情景语境相关,是指语篇中某个项目的参照点不在语篇内部,而在语境之中;内指分为前指和后指。从类型上看,可分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比较指称。关于原文和译文的指称比较请看后面的表格。
        经过分析,原文和译文都使用了大量的指称,这些指称的反复运用与前后呼应保证了语篇的连贯。译文使用的指称数量要远高于原文,这与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相关。汉语喜欢重复和省略的手段,英语更喜欢指称手段。
        二、省略(Ellipsis)
        省略指的是把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略掉,避免了重复和啰嗦,能使上下文的衔接更加紧凑。一般说来,被省略的成分与它对应的成分在结构上是一致的,否则容易造成误解。
        该语篇原文的省略使用很多,被省略部分通常是句子的宾语或主语,而译文中省略却不多,这与文章的文体以及汉英语言各自的特点相关。政治性演讲一般都会多用重复的手段来使上下文连贯,其目的是重复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使其深入人心,也不易产生误解。
        从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来看,汉语喜欢省略手段。潘文国(1997: 337-347)认为,汉语的省略是意合的极致,因为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只要能达意,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虑语法,甚至也不考虑逻辑。在意合的长链上也许会出现空的环节,但“意脉”仍可把它接续起来,汉语正是靠这种 “意脉”来组织句子,而不受“形”的框束。英语省略是对形合的补充,表现在英语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可以从形上看得出来。甚至正是形式的存在,为英语省略创造了条件。英语省略使用也很多,只不过在本语篇中使用不多而已。
        三、替代(Substitution)
        替代指的是语篇中的某个成分被另一个成分替代,像省略一样,也包括三种类型: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有时省略也被称为“零式替代”。
        胡壮麟(2003:195)认为在汉语中争议较大的是替代,问题的实质是汉语中是否具有像英语那样的可以替代名词、动词和小句的形式词项。从现有的语言材料看,汉语“的”有时起到one 的功能,但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就无从知道具体指的是什么东西。就汉语是否具有像英语do那样的动词替代而言,胡壮麟认为除了“来”、“弄”、“搞”、“怎么”等形式,“干”的形式更为常见。
        在该语篇的原文和译文中均未发现替代的使用,也是文体风格使然吧。
        四、连接 (Conjunction)
        在一个句子之内,在小句之间,通常要有连接成分来把他们联系起来,表示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换句话说,连接是通过连接成分来体现语篇逻辑关系的手段,表示添加、转折、时间、因果等逻辑上的联系。
        对比原文和译文可以发现,原语的连接词汇要远少于目的语的连接词,原因如下:
        首先,汉语以“意合”为主,而英语以“形合”为主。“意合和形合是语言组织法,所谓 “形合”,指借用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潘文国,1997:334-335)
        其次,因为汉语以“意合”为主,所以汉语缺少形式衔接,形成了“隐形衔接”(implicit conjunction),即语篇中的连接关系可以通过意义之间的自然顺序或逻辑关系来表示,而不是使用连接词,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从下面这句话的翻译中就可以看出两种语言的区别。汉语倾向于使用隐形衔接手段,没有使用任何连接词,只有一个副词“固”表示“本来”,译成英语时就需要添加连接词“Though”。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Though death befalls all men alike, it may be heavier than Mount Tai or lighter than a feather
        最后,标点符号也可以达到衔接的目的。Baker (2000: 211) 认为标点符号也像连接词一样具有衔接功能。张德禄(2012: 79-80)也认为“如果没有连词,则也必须有标点符号来表示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与其他相同地位的单位具有一定意义连接关系。”这种用途的标点符号通常为冒号、分号、逗号、破折号和括号。
        冒号表示进一步说明和提供更详细的内容,如:“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分号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几个单位都具有成为独立的句子的潜在能力,但由于它们之间有某种意义联系,而没有成为独立的句子,是排比和列举事物常用的衔接方式,可以用来强调各个单位的独立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对等性。例如:“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The Chinese people are suffering; it is our duty to save them and we must exert ourselves in struggle.”逗号可以表示比较紧凑的排比和并列关系,如:“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In times of difficulty we must not lose sight of our achievement, must see the bright future and must pluck up our courage. ”破折号用来表示语义的解释说明、转换、递进、中断、延长等,也具有衔接功能。该语篇中并未出现破折号的使用,我们可以从别处看两个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标点符号的衔接作用。
        我生长在北平,小时候的早餐几乎永远是一套烧饼油条---不,叫油炸鬼,不叫油条。
                                 (梁实秋2016: 140)
        But in three hours we reached our destination, Vladimir Prison.
        但三小时后我们就到了目的地——弗拉基米尔监狱。    张培基等(1983:126)
        五、词汇衔接
        胡壮麟(1994:112)认为“词汇衔接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他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取得统一”。Baker(2000: 204) 认为词汇衔接一般通过词汇链起作用,词汇链贯穿全文,通过不同的方式互相连接。衔接效果是通过词汇选择来实现的。Halliday将词汇衔接手段分为复现和搭配两大类。
        (一) 复现(Reiteration)
        复现包括四种类型:相同词的重复、同义词或反义词、上位词以及统称词。重复就是使用相同的词汇,指的是具有同样语义的某个语言成分多次出现的现象,不受形式变化的制约,有时是同一个词,有时是其不同形式或曲折变化。英语中词汇的重复相对较少,但“汉语中当一个项目多次出现时,通常不以代词的形式占据语法空位,而是运用词汇重复的形式或省略形式。”(张德禄等,2003:238)。同义词或反义词也是广义的概念,不受词性的制约。上义词的含义一般是概括而抽象的,下义词的含义则往往是具体的。(胡壮麟等,2008:186)统称词就是在语篇中遇到有关人、物、事情、地点等时可用一些泛指上述概念的词语替代,汉语常用的有“人、东西、事、物、地方”等,英语常用的有“person, thing, place”等。
        原文多次出现了“我们”“人民”“死”“队伍”“利益”“革命”等相同的词汇,译文中多次出现的“die”“died”“death”“dead”也属于词汇重复的现象;原文中的“我们的同志”“我们的干部”“我们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以及“死”“牺牲”“死人的事”等,译文中的“die”与“sacrifices”等则是同义词;上义词“人”包含的下义词有“我们的同志”“我们的干部”等,以不同的词汇出现可以避免累赘;同时,作为统称词的“人”也出现了多次,如“人总是要死的”“人固有一死”,以及“革命队伍的人”“村上的人”。这些泛指的“人”会让大家都有属于其中之一的感觉,有利于从心理上团结所有人。
        词汇的复现不仅可以增加语篇的衔接作用,还能起到突出主题、加深印象的效果。词汇不仅具有语篇衔接意义,而且能表达感情意义。(胡壮麟,1994:116)原文和译文使用了多种复现的手段,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我们队伍性质的定位及一再重申,加深了大家的印象,也能让“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搭配(Collocation)
        即“词汇同现”,一般来说,当一个语篇中出现了某个词时,读者就会期待在该语篇的另一个地方找到与之搭配的另一个词。当所期待的词项在语篇中果真出现时,彼此搭配的词项便把两个甚至更多的不同的句子从语义上前后衔接起来。在论述搭配对语篇理解的作用时,Halliday(1985: 313)曾明确指出,读者预测下文时,搭配便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搭配包含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一种是搭配的词项同属某一个语义场,倾向于在同一语境中出现;另一种是搭配的词项不属于同一语义场,但经常一起使用(Baker, 2000:47)。前一种语义关系细分为同义、反义、下义、局部关系等,后一种搭配需要根据两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朱永生,严世清,2001: 63-64)这些在同一语篇中经常共同出现的词项肯定具有衔接的功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原文和译文通过使用多种衔接手段达到了连贯的效果。
衔接手段使用得当可以增加语篇的衔接力。Halliday(1976)认为衔接是达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 但不是惟一手段。有些衔接不太明显的或根本没有衔接手段的语篇,其内容也是连贯的,这就要求听话者根据语境、语用、百科知识、共有知识等语言外知识来掌握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达到交际目的。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分析原文语篇内部的各种衔接手段,还要对原文语篇所涉及的影响语篇连贯的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比如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等,以便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语篇层次上的意义与功能对等。
        
注:
1.朱永生等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有些表示寒暄的句子和话语中只含有一种语言功能即人际功能”,而且“在另外一些情形中,三种功能中的某一种会显得比其他功能重要。”“这与语篇的类型有关”。(2001:26)“虽然语言可以发挥三种功能,但并不是说这三种功能在任何交际场景中都同等重要”。(2001:43)
2. reference一词胡壮麟、朱永生等译为“照应”,张德禄译为“指称”,本文采取张德禄的译法。

参考文献
[1]Baker, M.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Halliday, M.A.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
[3]Halliday, M.A.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the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M]. Geelong: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4]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M]. London: Edward Arnold, 2004.
[5]Tse-Tung, Mao.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 (Volume III)[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65: 227-228.
[6]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7]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梁实秋. 人间有味,最是清欢[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9]毛泽东著. 陈文伯注释. 为人民服务(汉英对照)[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2-9.
[10]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11]张德禄. 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12]张德禄,刘汝山.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謨禹编.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14]朱永生,严世清.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陈庆欣(1981--),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典籍外译的语篇意义建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JSY21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