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高职学生中施行课程思政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8期   作者:贾晓东
[导读]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一流技术人员。
        贾晓东
        兰州女子中等专业学校    730300

        内容摘要: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一流技术人员。“课程思政”的方针指出在所有高校以及所有学科推进思政教学,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重点,结合在中高职教育中,思政教育元素与职业技能教学方式的实施,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了中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本文从在中高职学生中施行课程思政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贯彻“人本”观念的思政结合教学模式、重视思政与职业技能课程资源的开发、加大培养思政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高职学生  课程思政  内涵  意义  策略  


        1 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
        1.1 在中高职教育中推进课程思政的缘起
        中高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培养目标为各行业技术人员,旨在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的一流技术工人。因而针对中高职课程思政的教育主要立足于“学”、着力于“用”,目的是在让每个学生在以思政为导向的课程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未来职业的道路。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用思政元素增加学生对职业技能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全面提升中高职学生的培养效果。“课程思政”的方针指出在所有高校以及所有学科推进思政教学,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重点,结合在中高职教育中,思政教育元素与职业技能教学方式的实施,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了中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可以说思政元素的融入对中高职教学带来了革新性的发展,让学生从以往单一的技能学习上升到家国情怀,加深了对社会以及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
        1.2 在中高职教育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意义
    思政教育目标中的关键词是培养“社会中坚”。何为社会中坚?即专业理性、踏实肯干、责任心强,充满向上正能量,是生活水平、资产实力、生活地位均位于社会中等层次的社会阶层,是实现中国梦、完成民族复兴的主体力量,是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力量[ 参考:《中产阶级应成为社会稳定的中间力量》,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5年第10期,作者:唐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中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是“能力育人”,是综合考量社会需求、历史传承、生源定位以及教师愿景等因素的教育目标。当思政课“全方位育人”教育战略的伟大目标与“能力育人”的目标相融合时,二者的内涵是惊人的一致,他们之间完全是一个有机整体,都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的共同目标。
        在中高职学生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意义是深远的,从“全方位育人”+“能力育人”得到的教育结果是培养出了“忠、信、勤、勇”的社会中坚力量。忠于义是根基,只有忠诚于义,捍卫国家利益,坚守个人原则底线的个体才能成为充满责任感、稳定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在“忠于义”的基础上,“信于实”、“勤于思”、“勇于行”构成了一个持续精进的循环:“信于实”,了解基于自身与周围环境的事实、信息,获得行动依据;“勤于思”,琢磨、思考、分析,整合已有信息,策划行动方案;“勇于行”,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思考,根据实践的结果,开始新一轮的行动与思考。


        2 在中高职教育中施行“课程思政”所存在的问题
2.1 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在中高职教育中推行“课程思政”会有一定的困难,原因是大多数学生以职业技能课的学习为重,即使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也只是将其作为顺利毕业的一门课程,并不把课程思政的内容当成终身学习的目标。但是中高职教育兼具“全面性”与“技能性”,如果只重视职业技能,忽视思政教育的人文内涵,将有碍于“全面树人”教学目标的实现。当前在中高职教育中,领导层和教师都普遍认识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其教学方针主要围绕培养中高职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方面,一切从学生日后的就业前景出发,全面培养学生适应市场发展的能力。
因此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中高职教育中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的欠缺,需要学校重新立足课程框架的建设,在职业技能教学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构建一个充满活力,适应中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的课程建设体系。
2.2 思政理论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适应
当前中高职教育主要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下,教育部以及学校领导层虽然在教学中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是实践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着中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与职业技能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清晰,无法既体现出职业特色又以思政为教育统领,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下就暴露出教学模式的相对欠缺,无法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将思政教育和岗位职业技能进行完美结合,从课程的实施到考核环节,学生对思政精神的理解与职业技能实操问题都处在一个不相适应的状况。这种在推行课程思政中出现的与职业技能实操的“两张皮”现象,意味着思政理论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深入的改革。
        3 中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3.1 贯彻“人本”观念的思政结合教学模式
        前文中梳理了当前中高职教育中施行课程思政所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思政理论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不适应。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实践过程中要关注到学生,要把学生作为具有生动主体性的个体来对待,要认识到他们有个体发展的需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另一个群体,就是教师,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实施者,调动他们的参与性与投入度,让他们认识到课程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潜能,会更好的获得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合力。因此,在思政背景下的中高职教学中,应树立“人本”观念,突出思政教育与职业技能教学下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让课程思政在中高职教育中施行开来。
        3.2 重视思政与职业技能课程资源的开发
        怎样在中高职技能课程中与思政课程内容相联系,将丰富的思政课程资源,可选择地融入在中高职技能课程当中,完成两门课程资源的开发,才能帮助学生领会职业技能的学习与思政领域间的关联,继而最终引导他们进行思政教育背景下的职业技能自主教学。这种融合之下的课程资源从哪里来?新资源的配备与原有资源的改造,是通常采用的方法,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和学生的需要,不断补充、更新、重组。创新课程资源不只是将思政和职业技能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融合,而是要善于观察,大胆设想,尤其是教师,要有敏感性及专业性,对哪些教育资源可以成为思政背景下的职业技能课程资源,哪些课程资源可以进入课堂并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要素起决定作用。
        3.3 加大培养思政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各学科都提倡全面发展,尤其是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很有远见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的方式给予了导向性的指引,这种观点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核心内容,将各门学科知识框架内容围绕思政思想进行合理规划,以培养出学生的“专业性”与“开放性”并重的全面思政素养发展方向,中高职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首先进行的思政专业课程设置是在全面学习思政基础课同时,也要拓展相关的实践课程如沟通能力培养之类的素质提升课,还可以不限制学生的喜好以自由发展的态势让学生自行建立多学科交叉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辽宁.内涵式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
[2]《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发展调查分析(下)[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3]何衡.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学论坛,2017(30):27.
姓名:贾晓东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9.11?籍贯:甘肃庆阳

单位: 兰州女子中等专业学校所在省市: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 邮编:730300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初中生物教学 职称:讲师 学历:在职研究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