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中论述文审题立意指导的课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8期   作者:薛莹
[导读] 通过比较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哲学题和中国高考的语文作文题,
        薛莹
        金华市第八中学    321017
        【摘要】通过比较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哲学题和中国高考的语文作文题,可知后者比前者多出审题立意的步骤。本节课堂注重方法提炼,以“C位作文”材料为例,引导学生在审题立意时学会三步走:找出核心关键词,概括或归类现象;寻求现象的上位“属”概念,着眼于“范畴”;探寻现象背后的人类的价值意识与情感态度。课堂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展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表达,作出一己的理性判断,进而下笔时文从理顺,彰显思辨功力。
        【关键词】论述文、审题立意、现象、范畴、意图
        一、中法作文的命题比较,一石激起千层浪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文命题各有特点,在命题的技术、手段、方法有值得借鉴之处。课堂导入是引导学生分析与比较中国高考作文与法国哲学作文,促使学生在比较视野中形成全球化眼光,更为理性地认识中国高考作文的命制特色,对论述文写作有所裨益。
        (一)面对法国哲学作文,你有何直观感受?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简称BAC,主要由法国教育部统一决策制定每个类别的考试大纲,再由各个学区分别负责试题的命制和考试的组织工作,堪称法国的“高考”。此次考试根据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文科、理科、经济与社会科等不同的学科类别分别命题,每科均设有三题,考生可从中任选其一作答。进行简单介绍之后,教师呈现了近年法国文科、理科和商科的考题。
文科题目:我有权做的一切是否都是对的?人能否逃脱时间?语言是否是工具?科学是否只是在确认事实?……
理科题目:文化多元阻碍了人类团结?承认义务就是放弃自由吗?捍卫权利,就是捍卫自身的利益?工作得越少,生活就越好?政治能否从真理的约束中脱离?……
商科题目:道德是最好的政策吗?工作是否分化了人类?理性能使一切变得理性吗?为什么我们学习历史是有好处的?……
题目一呈现就引起轩然大波,同学们议论纷纷。有学生更喜欢法国作文题目,原因在于其更具开放性和思辨性,并对个人的社会生活有指导意义。也有学生持反对意见,认为中国题目以含蓄的方式呈现题目,生活情境更强,更值得高中生做探讨与思考。
        (二)中国高考作文与法国哲学作文,命题有何不同?
        教师趁热打铁,呈现中国高考作文题目,与法国作文题目对照,要求学生小组交流,着眼于中法高考作文试题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特点,将对题目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的思考比较。
        【2019浙江卷】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2019江苏卷】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小组反馈后,教师总结:法国BAC哲学作文题目简练干脆,基本是一句话评述式的命题方式,且以二元对立的提问直接指向了话题,充分发挥了核心话题的限制作用。而我国高考作文多数命题都以“材料+问题”的形式出现,其材料基本为感性的时代新闻、社会现象、故事寓言、评论争议等等。
呈现形式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在作文审题立意环节的不同。法国作文的直接提问形式非常明确地告诉了考生话题或者主题,使其无需在作文审题环节进行过多纠结,它侧重考查的是学生能否以哲学的视角理解身生活与世界,自由思考,并从中炼造出个人的思维能力和批判观念。而中国的学生在下笔为文之前多了一个步骤——需要在读懂材料之后,对命题人的观点进行提炼和归纳,抓住核心词,准确审题。它侧重考察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进而才是在前两者基础上的思维能力。
因此,中法作文题目的比较,直接提醒了中国学生:在写作时要具备从表面到内涵、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能力。这也正是本节论述文教学内容的重点——观象立意。
        二、观象立意三大步骤,振叶寻根探骊得珠
文章的灵魂在于立意,如何在审题中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避免就材料论材料的思维局限呢?本节课顺利引导学生完成了思维的三步走。第一步:找出核心关键词,概括或归类现象;第二步,寻求现象的上位“属”概念,着眼于“范畴”;第三步,探寻材料现象背后的人的心理状态、价值意识、观念习俗、情感态度等,进而能独立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概括现象,圈画核心关键词
        首先,教师呈现学生的周末作业题目,帮助学生进行回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在班里的位置,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置------"在今年央视春晚上,小品《占位子》讲述了各路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教室“C位”的故事,引发众人热议。C是英文“center”的缩写,意为中央、正中心。“C位”指中间位置、重要位置或核心位置的意思。面对C位现象,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材料内容和含义,写--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400字。
    随后,呈现三篇学生习作,要求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点评。
“C位作文”学生习作1:《好位置不如好成绩》
望子成龙是古今以来家长们的共同愿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是他们最大的荣耀,当然基础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个班级中,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老师的更多关注,一个显眼的位置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C位,这能有一个好的学习视角及增加老师对其的关注度。
当然,C位只是基础,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但在快速发展的当下,家长们不愿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任何一步,不是有一句话讲赢在起跑线上么?一个好的位置就是他们在高中时期的起点,有这样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抢C位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我觉得单单在班级中,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们,位子不是那么重要,家长们应该想如何提高自己孩子成绩才是重中之重。即使得到了这一好位置,也不一定能长久拥有,毕竟还是要换位置的呀!
“C位作文”学生习作2:《坚持自我,何必C位?》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对于这种行为真的不敢苟同,急功近利思想作祟,社会浮躁之风横行,教育已被功利化和肤浅化,以致于“现在在班里的位置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置”,这种谬论大行其道。殊不知,这和歪理邪说一样害人匪浅!如果单靠一个座位就能决定未来的地位,那孩子还有上进的动力吗?抢C位显示的是社会的浮躁、家长的急功近利,伤害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的是教育的生态和国家的未来!对待抢C位,我们不妨多一份洒脱和坦然,坚持自我,何必C位?
“C位作文”学生习作3:《站在世界前列,紧跟时代潮流》
所谓C位就是最关键,最中心,那么为什么所有人都争着抢着C位呢?因为只有把握机会,把握住关键中心,我们才有能力、信心走在世界前列。纵观近十年我国科技的发展,神舟系列飞船使命的完成,蛟龙号成功潜入更深的领域,港珠澳大桥的通车,5G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核心芯片的突破,中国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勇争C位,力求站在中心位置,把握关键和中心,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我们才可以站在世界的核心地位,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够创造更高的辉煌。
        对于三篇文章,各小组形成了共识:三篇文章都能紧扣核心词——C位现象,进行写作。较好地完成了第一个步骤——概括现象,圈画核心关键词——教室内抢夺C位。


        (二)着眼范畴,寻求上位的类属
命题者所给的材料(现象/事实/社会热点),往往只是为了触发写作者的思考,是论述的“切入点”和“起点”,写作者要用更广大的视野格局来审题立意,做到基于材料又高于材料。因此,在概括现象,圈画关键词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上位属概念的探索。
教师依然以学生的点评作为契机,并进行总结:
习作1《好位置不如好成绩》只将C位等同于班级的座位,全文的落脚点只在成绩上,使得文章的视野略显狭隘。
习作2《坚持自我,何必C位?》从教室内的位置争夺引发其对急功近利的思想与社会浮躁之风的思考。“抢C位显示的是社会的浮躁、家长的急功近利,伤害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的是教育的生态和国家的未来!”点明作者对C位本质的认识。
习作3《站在世界前列,紧跟时代潮流》从争着抢着C位引发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思考,并以我国科技的发展,神舟系列飞船使命的完成,蛟龙号成功潜入更深的领域,港珠澳大桥的通车,5G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核心芯片的突破等充分展现出对C位即中心,C位即关键的本质阐述。
从立意的视角看,三篇文章有了高下之分。第一篇文章就材料论材料,缺乏深度挖掘;而第二和第三篇文章却能对C位现象予以升华。C位不仅存在于教室里、舞台上、相框里,在一个合作团队里、一个国家的发展领域里,都有C位。此时的C位不仅仅是表象的、浅层的位置,更象征着能力、实力、价值。
        从现象到上位属概念的探究,考察了学生的范畴思维能力。大量的具体范畴经过无数次的感知验证和理知推演,已经成为人类抽象思维成果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结构稳定的概念。哲学中的范畴概念诸如: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对立与统一、相对与绝对、个性与共性 内容与形式、个别与一般、内因与外因、抽象与具体、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量变与质变、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实践与认识、继承与创新、手段与目的、动机与结果、审美与功利 ……范畴,直白地说,是“概念”,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范畴是那些具有高度的抽象与概括意义的、已经内化和积淀为人类思维成果的概念。因此,对于现象类作文,写作内容不仅是材料的现象,同时还要“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由个而类”分析材料背后的话题,对其本质进行深入探讨,实现就事而论理。
        (三)探寻意图,表达态度价值观
        范畴思维能促进学生对材料进行多维思考,纵深开掘论述文写作的思考路径,但是范畴毕竟是哲学概念,如果仅仅停留在范畴的阐释与思辨,这就是哲学论文了。我们写的是兼具哲学思辨与诗意审美的作文,而非哲学论文。因此,我们还要在材料现象的背后和明确的范畴内,人们的行为表现和普遍产生的心理意识、情感态度,以及由此事件为经验教训,我们该树立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习作2《坚持自我,何必C位?》强调,抢C位显示的是社会的浮躁、家长的急功近利,伤害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的是教育的生态和国家的未来!因而更进一步,旗帜鲜明地提出:对待抢C位,我们不妨多一份洒脱和坦然,坚持自我,何必C位?让学生勇于发现自我价值,敢于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这培养着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分析的自觉意识。
习作3《站在世界前列,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展现作者的观点:勇争C位,力求站在中心位置,把握关键和中心,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我们才可以站在世界的核心地位,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够创造更高的辉煌。作者密切关注现实人生,为文既充分观照自己的心灵体验与思考,又不脱离具体的时代条件和现实针对性,独立观点的表达催动着学生的思想成熟度。
第三步完成,如下:
材料现象(类)——核心概念:教室内抢夺C位
核心概念——话题范畴(属):位置与价值、位置与能力、位置与实力
意图(价值、观念、情感、态度):要想占“C”位,得问己价值;抢占“C”位,人生更出彩;不居“C”位,也能发挥价值;C位不必争,关键在自己等
        至此,以“C位作文”为例,教学基本完成了作文审题立意的三步走,促使学生学会对“现象”进行切中肯綮的具体分析,提升振叶寻根、观象立意的写作能力。
        三、实操演练一课有一得,举一能以三隅反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师呈现四组随堂练习题,进行即时的训练。
        【材料1】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现象: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
        范畴:实用和审美、物质与精神等。
        意图:物质与实用是生存的基础,精神与审美是人类的追求。
        解析:两位人类学家的看法显然是从物质与实用角度展开的。“而”字作为材料的转折点,托姆的诗意的回答点亮了整个材料,他跳出了前两位的认知框架,是从精神和审美的角度看待问题的。物质和实用相比于审美与人文,的确比较俗气,但是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切幸福生活的根本。
        【材料2】【2019浙江卷】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现象:怎么过好自己的生活,坚守自我,还是听从他人?
        范畴:客观外界与自我主体。
        意图:人应该有自己的底线,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精神价值,同时不忘聆听他人的意见。
        解析:这篇作文考察的是学生对客观外界与自我主体间的关系的认识。主体精神力量比较弱的人会屈从于外在现实,缺乏改变外部现实的勇气和力量。主体精神力量太强的人常常会蔑视外在的障碍,但有时陶醉在自我想象中而与外界脱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方面要重视外部现实,了解读者的需求,根据外部情况,对自己的内在世界和行动做调整。但同时也不能一味屈从于外部现实。人应该有自己的底线,坚守自己的原则,坚守自己的精神价值。
        【材料3】【2019江苏卷】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现象:物各有性,同时又能五味调和,共存相生。
        范畴: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和而不同等。
        意图:万物各有其规定内涵,才使物物分明,同时又需五味调和,共存相生,方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解析:核心句是材料举了两个常见之物,“水”与“盐”,告诉我们“物各有性”,正是因为万物各自有其规定的内涵,才使物物分明,不至于混淆不清。然而,“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既是对前一句话“物各有性”的强调,又突出事物之间的“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由特殊到一般,材料表面谈的是物,也可引申至事或人。从“物各有性”说到“五味调和,共存相生”,辩证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论述文写作教学的价值在是以公共事件为话题、以公允理性为立场、以思想启蒙为宗旨、以应世致用为导向,而审题立意是写作的基点。本堂课借助“现象——范畴——意图”的步骤,帮助学生将审题立意的任务具体化、知识化、可操作化,最终展现行文整体上的逻辑结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婷.海内外高考作文命题比较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信息:薛莹 , 女,1991.10.14 , 汉, 浙江金华,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