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8期   作者:苗秋菊
[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苗秋菊
        济南育秀中学,山东省济南市,2500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文化资源,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近代因一些历史原因,使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受到重创甚至是全盘否定。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又选择传统文化的回归。我们很多人有学习的热情,但因文化的断层,使我们不知从何下手,只能这儿听听讲座,那里看看论坛。到头来,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了点,又什么都没学,没有满意的收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博深,如果什么都想学,看似博,其实杂。点点浅浅,不成体系。
        其实,古代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我们现在一样,也是有系统体系的。
        一、古代传统教育注重的两大目标:
        小学阶段(8-14岁):蒙以养正。
        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易经》曰:“蒙以养正,圣功也。”俗语说:“少成若天性。”又说:“至要莫若教子。”古代关注孩子从小习惯的培养,注重“五伦”、“四维八德”的教育,在礼乐射御书数中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然统观现代教育,却是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家长们唯恐孩子“落在起跑线上。”从小就是各种技能的培训。孩子刚呀呀学语,听的不是三百千千,而是英文儿歌。长大点后更是钢琴、音乐、舞蹈……,上学以后,各个教材培训机构人员爆满。而很少有家长关注德行和定力之培养,花费了很多精力和财力,收效却不尽如人意。德为人之本,失去德的人,即使有很好的技艺,也不能有很好的建树。
        大学阶段(15-25岁):经世致用人才的培养。
        《礼记.学记》中说:“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古代大学阶段注重是大志向,大格局,大道德人才的培养,不同于现代大学的专业化技术人才的培训,即“器”的制造。
        二、学习要把握好三个关键
        1、学贵立志
        朱子云:“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学莫先于立志,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反观现在的课堂上,有很多学生上学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有的孩子在课堂上一点都不学习,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目标,没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可见志的重要性。志的方向,决定人生的取向。有人志名利,有人志兴趣,有人志责任和担当。每个人都应当有志,才不致于让自己象水里的浮萍,无方向地漂着。学习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无志,就无坚持。应志在圣贤,志在传承,志在国家。惟有立志,才能倾一向热情于长久。
        2、以儒为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深广厚,百花齐放。而其中最灿烂的,是儒家文化。其经世致用人才目标的培养,在历史长河中造就了无数社会精英和中硫砥柱,他们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主动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儒家的文化精髓,更是现代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从个人修身,到社会,再到国家。每个层面都与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对应。悠久的传统文化,在当今展现出传承与创新的魅力。
        3、学习要有次第
        《礼记.学习》中说:“不陵节而施之谓之孙。”杂乱的学习,只会越来越来迷茫。人不学,不知道。其实经典中早已告诉我们答案: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从启蒙读物到四书五经再到经史子集,按序学习,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只有如此,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康熙皇帝就是按这个学习次第来的。他从5岁开始,就到书房读书,汉人师傅教 他读《三字经》,《百家姓》等。17岁时,由讲官给他讲解“四书”、“五经”等(此时他已按照读书法背熟了这些经典)。康熙盛年时,重在博览取众。除了读儒家经典外,涉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以及诸子百家。将经、史、子、集打通,汲取经学的治道、历史的治鉴、诸子的智慧、文学的涵养,提高自己的素养,提升治国的能力。
        三、传统教育的系统性
        通过学习,更是了解了古圣先贤们的智慧。教育归根到底是做人的教育,德是人之根本。先人们从胎教就开始了德的教育,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等;出生后择温良恭敬之人抚之;塾庠序学的相夹持,共同培育人的君子人格。也注重从小做事能力的培养。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培育经世致用的人才,古圣先贤的智慧正是在此。也正是这些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色。而反观现在,我们还有多少保持这些传统呢?有多少人还能知道我们先人的智慧呢?这也时当今社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所在。所以学习经典文化,就是学习圣贤的知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传承中华精神文脉。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一定要去古圣先贤那里去寻找知慧。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就是学习我们自己的历史,创新我们的未来。
苗秋菊(1976-),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任职于济南育秀中学  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