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言文合一”有效实施策略研讨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8期   作者:郭际学
[导读]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体系当中,文言文占很大比重。文言文教学时间较长
        郭际学
        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初中部,山东 济南 250200
        摘要:在初中语文的阅读体系当中,文言文占很大比重。文言文教学时间较长,教师和学生所下的功夫也很大。因此,在中小学生进入初中第一阶段进行文言文生字阅读教学当中,应该十分注重言与文教学并重,通过阅读生字和小词语来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教学,促进中小学生对于一篇文章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通过“言文并重”学习全面提高了对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方面的不完全理解和语文内涵。
关键词:文言文;言;文
        引言
        对于文言文方面的运用等理解以及文章背景等都是初中语文该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这几个层面中既 “言”的层面和“文”的层面,都缺一不可。要在教学中“言文并重”改变以前的只重一个层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够丰富自己的语言教育,和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喜爱。从而使课堂能够丰富起来,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的好。
        一、读中感“言”悟“文”
        一位文学教育老先生曾经提出,目前文言文教学的弊端有很多,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被选入现代初高中文言文单元中。但是现在的我们的教学大多数只注重解析字词句的意思,始终在字词这一平面上作机械的讲解,而不是深刻探讨文言文背后的深厚文化。如此一来,学生只会对文言文不感兴趣,觉得枯燥无味。学习文言文更多的是加强对 “言”的字词句实记,以及体会文言文中的深厚文化内涵。文言文读起来相当有魅力和韵味。文言文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利用这一方面来引导学生感受文中重点。同时,也要记得欣赏文学作品展现给我们的韵味。此时,要对这些作品的具体历史背景也一定要多加研究渗透,激发广大学生的终身学习探究兴趣,感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内涵,体悟小品作者所极力要求表现的突出的高尚政治思想境界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如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首先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文中宋濂求学的艰辛的历史背景。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做到能够流利背诵,从文章的重心角度评析文章中出现的重难点语句和字词,对于很难理解的生字词加以深度讲解和品读,教师最后也要对存在的中心思想和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集中讲解,如“同舍生皆被绮绣”的通假字解释问题,有的学生解释为“同舍住的人皆有美丽的衣服”,这明显是错误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可以对此句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是否是通假字,文中的“被”可以称为什么,教师可以不断深入理解带领学生体会到文言文当中的古、今字词的差异,促进学生明白古文中的“被”实为通假字。
        文言文诵读这一层次的问题可以不断地教导学生对于上课不认真听讲而导致的对于字词的理解和掌控。其次教师可以不断加深“文”这个层次的布局等表现形式。如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学生全面掌握“言”的知识后,教师要带领学生不断地探讨文章中出现的重难点字词,体会到各式各样的写作方法。分析宋濂和同舍的考生两种对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刻苦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事。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不断的对于文章朗读内容加以教学设计,注意把握朗读的教学重点和朗读语气,引导全体学生认真通读文章全文,弄清“言”的朗读相关基本知识,在各个知识层面上适时进行朗读赏析和趣味品读,通过“言文并举”朗读达到“言文合一”的课堂学习阅读目的。
        二、改比中强“言”析“文”
        目前很多初中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仍然保持抵触情绪,学了忘了又重新学,周而复始,使得大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这一单元仍处于入门阶段。尤其是对“言”的学习,由于学生的遗忘曲线各不相同,因此淡忘的程度也会不同。因此在 “言”的字词赏析教学时,要不断运用新方法来强化学生的理解。例如改写法,学生可以自己修改并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更加方便快捷,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原文字词运用的妙处,既可以强化记忆又可以领悟文中情感。

如教学《爱莲说》一文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拟人和对比手法的掌握。但是这种方法容易让人忘记,且浮于表面,并不深刻,容易忘记。若运用改写比较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则效果会事半功倍。将“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中的“也”字删除,让学生产生对比,感受到错过一个字的不同,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人对“菊花”与“牡丹”的感情轻重,让我们的学生在游戏中产生了对比,感觉错过了一个名字的不同,教师给学生讲述了古人对"菊花"与"牡丹"的感情之间轻重,以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启发了学生们深刻地感悟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菊花的欣赏和喜爱,足见了运用"菊花"深刻的内涵。通过这种教学,学生在写作时既能准确地把握了较难掌握的生字单词通,又能从中体会感受到自己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对社会的希望。如何实施强“言”析“文”的教育策略才能够让课堂教学具备了更高层次的素质。
        三、提问中品“言”赏“文”
        提问是语文课堂中指导教师语文课堂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初中文言文主要是为了开展“文言并重”的教学,老师们在讲授课前就一定要对这些语文内容进行加以设计。在引导学生认真回答这个问题时,带领他们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里面的一些记忆性字、词、句等,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反应的社会性问题。
        (一)找准问题切入点进行提问
        在我们进行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把它寻找的正确切入点,老师所需要提问的每个问题必须都是要充分地反映给他们所“文”与“言”的重要知识点,学生的回答也绝对不会很难。如此一种文言文的课堂上进行提问才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提出“文”的一些相关问题,学生在充分理解掌握“言”的文本字词语和句子的基本内涵后,引导他们向“文”进行过渡,学生很自然地就已经理解和熟悉了“文”的基本知识,达到了“文言合一”的并重教育目的。
        (二)依据逻辑顺序进行提问
        常有人说文言文难以记忆,不像白话文那般让人一目了然。因此在课堂提问中要加强学生记忆,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稳准狠,真正能够一下子把握住文章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如教学《爱莲说》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为什么描写莲花的同时还要描写其他的?”学生可以认真思考文章中出现的种种疑问和文章难点。
        四、结束语
        老师所需要向学生提问的每一个问题必须都应该是为了要充分反映出来给他们所“文”与“言”的重要知识点,学生的思考和回答也绝对不会很难。因此在教师开展文言文课堂教学时,要不断地加深学生的记忆,采用恰当的方式提问,带领学生不断地加深和改变文言文的理解。在这一次的实践教学中,老师不断地把“言文合一”提出一些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充分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意义内涵后,引导他们进行了过渡,学生很自然而然得就已经有了理解和熟悉“文”的一些基本知识,达到了“言文合一”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亚萍. 初中文言文“言文合一”教学研究——基于特级教师教学课例的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7.
        [2]王荣生.阅读的观念与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J].太原:语文教学通讯(B).2012(2).
        [3]施牡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中学语文教学[J].内蒙古:语文学刊.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