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8期   作者:茅晓辉 严倩倩
[导读] 本文主要以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为重点进行阐述,
        茅晓辉 严倩倩
        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学
        【摘要】本文主要以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开发课程内容的关键点,其次从实施童心听乡音、实施童眼观乡韵、实施童声诵乡音、实施以比较为主的文化意蕴辨析活动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措施,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民族民间;口头文字;传承发展
        宁波乡音口头文学是以宁波当地方言讲述的民间故事、谚语、童谣、谜语等民间文学综合体。这些口耳相传,却没有正规采集和记录的乡音文化资源都是最贴民间及最深入草根人民生活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宁波人的风土人情、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基于此尝试通过系统开发宁波乡音口头文学拓展性课程,整合架构与教学内容,探索提炼教学范式,将这带有宁波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文学瑰宝,成为孩子们的一种文化身份,从而让地方文化基因在孩子身上得以延续。
        一、开发课程内容的关键点
        宁波乡音口头文学类型多样,可细化为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类别。我们以教育可利用价值为原则,重点精选出能够集中体现宁波地域历史风貌的口头文学作为主体学习内容。
        (一)引进民间故事。宁波地区的民间故事成为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的基础内容,还是代代相传的优良文化传统。结合故事内容进行“行善扬德”与“揭史传记”的渗透,树立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意识,如介绍《慈城董孝子传说》《田螺姑娘》等一系列民间故事,教会学生分辨是非,分析民俗风情。
        (二)引进民间童谣。一般而言,童谣是民间人们口头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对应的文字是比较浅显的,饱含着显著的哲理性,乡韵存有朗朗上口的特征、乡情也是耐人寻味的,对多年来的儿童进行特殊行教育【1】。大多数的宁波地区童谣都是解决古代仪式体系内的话语进行加工,还可以是晚一些的历史事件所创新而成。不管是风俗习惯类型的童谣,或者是市井生活类型的童谣,都是教师应重点渗透的内容,带领学生及时捕捉美好的生活场景。
        (三)引进民间谚语。宁波区域的谚语是丰富多样的,包含比较广泛的内容,相关的谚语一些是可借助小故事明确大道理,一些是给人们呈现浓厚的民俗风情,透彻的展现乡情气息。教师给学生引进民俗风情谚语、社会实践谚语以及事理哲理谚语,教师给学生介绍“带鱼吃肚皮,说话讲道理”“贪眼小便宜,顾着老价钿”等经典谚语的道理【2】,带领学生深层次感知宁波地区民风的淳朴性、生活内容的丰富性,结合祖辈的智慧懂得做人做事的内涵。
        (四)引进民间谜语。对于谜语,即口头文字的特殊呈现形式,宁波地区的谜语拥有悠久的历史,色彩相对鲜明,相关的谜语文学性比较显著,一些是相对别致的连环谜,通过自然生态内容、乡俗文化内容与日常生活内容渗透【3】,扩展“后门口一株菜,落雨落雪会朵开”的奥秘空间,形象化给学生呈现雨伞的基础作用,这样学生可以知晓百科与品析人生。
        二、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措施
        (一)实施童心听乡音。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邀请专家以及口头文学的爱好者,事先录制口头文学内容,站在讲解者与传承者的视角下,给学生渗透故事内容与童谣内容,便于学生细致的赏析。冲击学生听觉,学生可以分析到书本中部分文字和宁波话语的谐音存在相似之处,然而实际念起来存有差异,通过歌唱的形式表述宁波话,可更多的体现押韵性与动听性。与此同时,书本中涉及的文字依托老宁波人员的口中进行传递,灵活的表现在课堂上,把地道的话语和画面互相结合,唤醒学生对童年成长的回忆,在一定程度上带给课程教学生动性。
        (二)实施童眼观乡韵。各所学校都可和宁波地区的文史专家与方言专家沟通,密切的关联口头文学视频与书本知识,在播放过程中,呈现出专业学者给学生讲解民间故事的画面【4】,尤其是阐述宁波谚语的产生,甚至在课堂学习中和学生开展视频通话的活动,实现面对面处理问题的目的。

这样学生可以直观了解乡音口头文学的韵味,和视频中的人物进行情感沟通,更为全面的烘托教学氛围,彰显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互动性。
        (三)实施童声诵乡音。谜语以及童谣都存在趣味性,句式也是对仗工整的,阅读起来更为押韵化,在幽默之中体现着祖辈生活的智慧。教师组织在课程上加入朗读活动,涉及领读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与全班学生诵读活动以及小组之间PK阅读活动等,给学生适当配置音乐,保障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和阅读韵味【5】,升华学生情感。由此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引进乡音文学,细致的赏析地方文化的精髓,加快文化传承速度,扩展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四)实施以比较为主的文化意蕴辨析活动。宁波乡音口头文学不仅极具地方特色,还具有一般文学属性。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域、不同样态以及不同时空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辨析,让学生了解口头文学的基本特质,感受语言的差异和变化。其一,与异域文化的比较。相同主题的文学作品在不同地域和不同语言环境下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将异域文学引入课堂,巧妙的进行异域文学以及乡音口头文字样态互相对比,组织学生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形成思维碰撞,继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出学会知识点内涵挖掘技巧。
        例如学习宁波谚语“蜻蜓夹头飞,大雨在眼前”时,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语文课本上学到的谚语“蜻蜓低飞江湖畔,即将有雨在眼前”。这两句谚语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但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宁波谚语中的“夹头飞”用得十分生动,且贴近生活,显得十分幽默;而课本中的谚语则显得更有诗意些,描述的画面更美。教师如此将异域文学引入课堂,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体会不同文学样态的不同魅力,感受到宁波乡音口头文学的生活性和创造性。其二,与异质文化的比较。宁波乡音口头文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具有“活态文化”样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6】。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一个主题,通过让学生赏析对比民间故事、地方戏剧、宁波童谣等多种文学样态,进行线性探究,深挖坑。例如学习《田螺姑娘》的故事时,先让学生自主阅读书本上用文字记载的《田螺姑娘》的民间故事,再让学生了解这个动人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成为甬剧中的经典,一起赏析《田螺姑娘》的甬剧片段,接着出示由《田螺姑娘》衍生出的宁波童谣“笃笃笃,我有田螺壳,叮叮叮,你是田螺精......”最后由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宁波为学生用宁波方言口头讲述他所知道的《田螺姑娘》的故事。基于此,多种文学样态环环相扣,让学生丰富体验,感受宁波乡音口头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提高口头文字传承的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课题研究存有重要的价值,宁波地区的教师应充分关注民间口头文字传承,树立学生口头文字意识,加深学生对口头文字的认知和喜爱,更为有效的实现口头文学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孟圆,穆慧.赫哲族民间文学中的渔文化及其精神内涵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6):73-74.
        [2]杨芳.哈尼族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对策——以红河县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21,19(02):1-4.
        [3]王子天.民间文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概论》[J].语文建设,2021(05):81.
        [4]刘亲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文化内涵探究[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01):10-13.
        [5]刘建波.《边疆文艺》与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学术史重勘(1956—1966)[J].民间文化论坛,2021(01):56-64.
        [6]龙昭宝.歌谣传唱与戏剧表演:侗族文学遗产《珠郎娘美》的经典化路径——兼谈民间文学经典的要素[J].多彩贵州文化学刊,2020(00):132-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