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动起来”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胡艳 陶璐
[导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胡艳  陶璐
        贵州省 六盘水市 六枝特区 关寨镇龙潭小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学生的“动”不仅仅是指动手、动口,还包括动脑等方面比较隐性的“动”。 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必须想方设法协调耳、眼、口、手、脑真正意义的“动”。可以通过让学生读、写、辨和做,促进使学生学会动眼观察、动口沟通、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不但有助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还有益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同步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保障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和大胆实践的时间,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健康发展。
        一、通过趣味活动,让学生动中有趣。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就必须考虑到设计问题的趣味性,把趣味活动有的放矢地融入到小学课堂教学之中,让他们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去“动”,感受到“动”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动”,打造高效课堂。譬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知识点时,笔者先用课件出示了两扇活动大门:一扇是由许多三角形组成的,另一扇是由很多平行四边形拼成的,接着用幻灯片通过动画效果演示甲乙两人分别使劲推这两扇门,结果由很多三角形组成的门雷打不动,而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由很多平行四边形拼成的门推动。就在全班学生为甲乙两个推门人的动作捧腹大笑时,学生的逻辑思维闸门就这样被打开了:为何咋看一样的两扇活动大门,一扇轻而易举就能推开,而另一扇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稳如泰山呢?这个令人费解的数学问题油然而生地激发了学生强烈求知欲望。这时,笔者推波助澜地下发操作材料:每生两张A4纸、一把小剪刀和胶布,让全班学生都行动起来,分别制作不同的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然后自己进行推拉,观察一下到底会结果如何?学生在“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去“动”,享受到“动”中的快乐,很快就明白“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蕴涵的道理。假如“动”前不进行推活动门这一教学环节,直接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就不可能有享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动”中就不一定会打开思维的闸门了。
        二、要有的放矢地创造“动”起来的机会与条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课堂参与互动十分重要,学生参与积极,不但是指行为方面的参与,尤其更重要的是思维方面的参与,只有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率提高了,才能确保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竭尽全力地为学生的“动”创造良好的机会与条件,为学生搭建好自我展示的平台。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动”有个性。
        完全相同的一个问题,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截然不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布置多种“动”的任务,让不同的学生自由选择地“动”起来的途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从而围绕任务的目标脚踏实地“动”起来。譬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节时,笔者精心提出了这几个任务:1.认真观察自己带来的年历,仔细阅读,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我发现了手中的年历一共有多少个月?哪些月份的天数都是相同的?有多少天?哪些月份的天数也是相同的?都有多少天?还有一个是哪一个月?它有多少天?由于课前布置学生学生回家去准备找,学生带来的年历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所以学生回答的答案有所不同了。2.让全班展开讨论:通过亲自查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交流中恍然大悟地发现:相同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和十二,都是31天,还有都是30天的月份有四、六、九和十一月,有的学生还发现二月份是28天,有的却发现是29天。这样,学生脑海中自然形成了一个大月与小月的概念,并明白二月就是一个特殊月(平月)。这时,教师再让学生探究大月与小月、平年与闰年,利用手指来牢记大月与小月便有了知识基础。如果我们以单向输出形式把不同的这些知识直接告诉学生,那么就束缚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出现囫囵吞枣的后果。而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探索、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和归纳梳理,所获取的知识点是他们思考和探究的结晶,记忆深刻,就不容易遗忘,同时也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四、要还给学生动手实践的空间。
动手实践活动,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感性知识得到丰富,强化理性认识,改变“耳闻目睹,听说结合”的传统教学模式,对知识的理解的加深,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强化实践操作活动势在必行。部编版数学教材通过比一比、分一分、摸一摸、数一数、摆一摆等实践操作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切身体验,理解并掌握知识,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不断数学综合能力。譬如:在教学《11―20的认识》一节时,我先让学生从计数盒中一根一根地数出11根计数棒,并在课桌上一根一根整整齐齐地摆放好,然后启发学生仔细想一想:如何摆放才能让人们一眼就能认出是11根呢?聪明小朋友们一刹那间就想出了以下办法:①左摆5,右摆6;②左摆6,右摆5;③左摆7,右摆4;④左摆5,中摆5,右边摆1;⑤左摆10,右摆1;⑦左摆8,右摆3;⑧左摆9,右摆2;⑨左摆4,右摆7;⑩左摆3,中摆4,右边摆4……通过展开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发现的规律。最后教师进行小洁:为了便于牢记,可把10根装成一盒,意思是一个“十”。学生在进行11至20中的其他摆放时,基本掌握了方法,从而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个难点。实践证明,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就必须进行存在实践。
        事实证明,要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动”起来,就要让学生能想,让学生能观察,使学生能干……因此,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要转化教学观念,超越和提升自己。要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用情感教学润育学生心智,把学生从学习的苦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