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焕叶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东关中心小学, 山西 忻州 034200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但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用老师的“灌”代替了学生的“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常常会使学生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学会创新。基于此,本文就针对讨论室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展开探析。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小学数学课堂;应用
导言:
讨论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愈来愈收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步入了一定的误区,教学效率难以尽如人意。笔者从试图运用讨论式教学法中,重视公式推导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运用,探索知识升华的运用,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参与兴趣,着力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 讨论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意义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浅,思维能力也处于发育过程中,并不具备成熟的思考方式。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有助于训练学生自身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通过学习简单的数学运算,还能够为学生在未来初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对小学数学教学标准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新课改的浪潮中,许多新兴的教学范式此起彼伏,讨论式教学法从中脱颖而出,深受各小学教师的重视和认可。讨论式教学法不仅能够带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课程安排,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学习。通过讨论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间互助学习。
2 讨论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应用
2.1 重视公式推导的运用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重视了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结论的推导过程的教学,学生死记公式,应用时死套公式,对公式的运用模糊不清,导致错误。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牢固掌握知识和正确运用公式,我采用讨论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探索求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教师问:前面我们已学习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现在如何运用切割拼凑法把圆柱变成学习过的几何形体?此时按生人一组,广泛让学生开展讨论,讨论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凑的几何形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激烈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给予点拨。接着根据同学们的演示,汇报讨论结果,谁能完成下列填空,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着完成。(投影出示):把圆柱体切割拼凑成近似( ),它们的( )相等,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体的( ),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 ),所以圆柱的体积=( ),用字母V表示圆柱体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体的高,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 )。
教师问:谁能总结一下求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二高,即:V=Sh
教师再问:还有不同的推导方法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般,即πr,宽是圆柱底面半径r,高就是圆柱的高h,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所以,圆柱的体积=πrXrXh=π,也就是底面积X高。师生共同总结出了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
2.2 解决实际问题的运用
讨论式教学法,在解答应用题中的运用,常常会使学生在寻求解题方法上互帮、互引,避免学生解题思维上的定势,较快地得出一题多解,化难为易,拓宽学生的理解,想象的能力。
例如:一艘轮船从甲地到乙地,3小时行42千米。
用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公行了6小时,甲乙两地有多少千米?学生很快想到用归一法来解答:42÷3X6=14X6=84(千米)。这时,教师提示:还有别的方法吗?布置分组讨论,在教师引导下,有的学生提出用倍比方法解答:42÷(3÷6)或42X(6÷3)。有的同学提出还可以用比例法解答:设:甲乙两地公路长x千米。x=42X6/3(千米)。X=84(千米)。
2.3 探索知识升华的运用
讨论是课堂教学最活跃的时刻,是学生获取完全知识的“焦点”。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发现,学生经过了一番分析、演算、验证等探索过程后,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大家跃跃欲试,各抒己见,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据此,要求我们教师适时进行‘指点迷津”,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学“万以内的笔算减法“、为例,我们在学习完例题后,运用课件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想一想,三位数笔算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它与两位数的减法有何异同点?对于“不同的地方”,学生说法不一,几经讨论、梳理、完善后,学生予以进行了自我总结: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讨论总结紧紧联系旧知识,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形成一个认知结构,努力让学生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进行创造性学习,也渗透着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逐步发展的辨证思维。
3 讨论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组建小组
应用讨论式教学法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合理分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建小组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性格、不同认知能力、不同表达能力的学生之间的个体差性。小组的构成模式可以分为“同桌讨论”或“前后四人讨论”两种模式。小组人数过多不仅会给教师加重维持课堂秩序的压力,同时小组人数过多也不利于每位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地展现自己。
3.2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需把握正确的讨论方向,运用合理的讨论技巧十分重要,通过创设情境能够有效提升讨论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这一问题情境,组织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联系实际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加深对等腰三角形基础知识的印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讨“等腰三角形是否具有对称性”这一命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互相检验和提问。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等腰三角形边和角之间的关系而得出等腰三角的几何性质。
3.3 小组代表发言
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发言的方式,请每一组的学生自选代表发言,针对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阐述。例如,在学生研究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这一课题后,每一小组进行结果汇报,当学生发言思路不清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捋顺思路完成发言。并且教师应该为每一位学生均提供发言的机会,例如,在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时,可以让每组的1号学生回答他所知道的生活中具备这一性质的事物,让每组的2号学生回答具备等腰三角形性质的事物有哪些特点等。
3.4 多元化总结评价
在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代表互评、教师评价及小组互评,从而找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同时有助于营造民主科学的教学氛围。
4 结论
总而言之,恰当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其特点体现了以教师的“引”为主导、以学生的“探”为主体,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将学习的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素养,也促进了教学活动的良好展开。
参考文献:
[1]丁华.刍议讨论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2018.
[2]陈秀英.中学数学课堂“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初探[J].2017.
[3]张宪玺.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J].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