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蓓蕾
温州市平阳县闹村乡第一幼儿园
摘要:中班幼儿受自身心智影响,其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抽象逻辑思维不够完善,导致其自身数学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投放合理数学区材料,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聚焦核心经验,对助推中班数学区材料投放的生活化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核心经验;中班数学;活动材料投放;生活化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区材料投放的重视力度,为幼儿提供生活化的数学区材料,进而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数学区材料的投放生活化,可以帮助幼儿加深对生活中事物的理解,并利用自身的能力解决问题,进而逐渐提升自身的判断与实践能力。
一、“核心经验”的内涵
核心经验是指,对于幼儿理解、掌握某一领域的能力、技巧或者相关的概念,也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获取的最基础的能力。核心经验具有明显的适宜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等特点。在中班幼儿数学区活动过程中,教师对于核心经验的理解与特点分析是利用核心经验构建框架进行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加强对观念的认知,不断进行引导实践,聚焦核心经验,以满足当前实际的教学需求[1]。
二、聚焦“核心经验”,中班数学区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1.材料投放更新不及时
受实际的教学环境影响,在进行幼儿中班数学区材料投放时,常出现材料长时间投放一个月或几个月,甚至一个学期材料都没有更新的情况,幼儿在学习与活动过程中,长期使用相同的材料,难以激发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直接影响活动效果。
2.材料投放缺乏科学性
数学区材料投放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数学材料的使用频率与作用。但在中班数学区材料投放过程中,普遍缺乏科学性。如,中班幼儿在学习简单的数字认知过程中,活动区域投放的数学材料应注重逻辑思维关系,若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区别,便会大大影响材料投放的作用。
3.材料投放系统性不足
数学材料的系统性是保证材料发挥出自身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其投放目标。部分教师在材料的投放过程中,通常选择“一刀切”方式,导致所有的材料都相同,投放材料差异性小、层次性弱,难以促使幼儿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
4.材料投放存在盲目性
在中班幼儿数学区材料投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单一地关注材料外表形态,未能关注幼儿实际水平。部分材料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过于简单,难以满足幼儿发展水平需要;部分材料又过于复杂,中班幼儿由于自身的逻辑思维不够完善,又难以理解其材料意义[2]。
5.材料投放原则性不强
教师在实际的数学材料投放过程中,经常存在材料投放原则性不强的现象,导致幼儿对投放的材料难以提起兴趣,直接影响材料的使用效果。数学区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原则不清,多样性原则不明显,对于幼儿的学习与成长作用性不强,难以满足当前课改的实际要求。
三、聚焦“核心经验”,中班数学区材料投放生活化有效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保证数学区投放材料的丰富性
受中班幼儿自身的年龄限制,对其进行教育即是教会其生活,进而促使其心智逐渐完善,在不断的实践中成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幼儿实际的生活环境为基础,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促使中班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成长与学习,进而感受到游戏的快乐,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灵活应用角色游戏创设情境
受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影响,对于有趣的事物可以激发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主动进行探索与研究,提升自身的实践与探索能力。利用角色游戏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满足中班幼儿的实际需求,符合此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应对班级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合理的分析,关注其自身的生活经验水平,促使其将生活与学习进行结合。如,在开展“迷你超市”区域时,投放多种材料不同、形状不同以及性质不同的物品,其物品的颜色、大小以及功能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活动材料投入与摆放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分类摆放,同时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保证幼儿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深刻感受物品的实际数量与形态变化。
(2)合理应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中班幼儿教学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尝试用数学区中投放的材料解决问题。如,以生活中的早餐为例,喝牛奶时,有些幼儿喝的较多,有些幼儿喝的较少,针对该现象,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如何让所有的小朋友倒的牛奶一样多?”。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幼儿想到了度量杯,教师为幼儿提供纸板材料,幼儿自己动手做好度量杯并套在牛奶杯外面,以其为基础,保证牛奶同样多,并引进了容量这一概念,进行合理的教学[3]。
2.结合主题活动,保证数学区材料的科学性
数学区材料的投放对于幼儿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可灵活地结合主题活动,建立良好的主题背景,通过合理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深化教育的主题内涵,加深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如,在开展“我长大了”主题活动中,在数学区张贴了身高测量标尺、身高记录表等材料,引导幼儿利用所提供的材料测量自身的身高,并进行记录。通过不断地观察分析,发现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没能真正理解刻量标度的用法和意义,经常出现测量不精确的情况;比较方式单一,难以进行表达。此时,教师便改变了传统的策略,将标尺上的度量进行分类,并将其代表的含义与实际的故事进行融合,帮助幼儿加深理解,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
3.灵活应用废品,提升投放数学区材料的系统性
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在数学材料投放过程中,幼儿对于半成品的废旧材料兴趣远远大于对成品材料的兴趣。因此,在中班数学区材料投放过程中,教师可灵活应用生活废品,以此提升投放数学区材料的系统性。
(1)生活废旧材料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废旧的材料随处可见,大部分废旧的材料都可以用作数学材料投放。例如,废旧的纸盒、塑料瓶、包装纸、模板等,都可以成为有效的教学材料,幼儿会对其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又如,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木块,幼儿会根据木块的形状特点将其摆放成汽车、房屋等模型,进而提升其空间想象能力。
(2)废弃玩具材料的应用
当玩具出现故障或者幼儿对其失去兴趣时,将导致玩具被丢弃。此时,教师可发动幼儿和家长收集并将该类玩具进行简单的制作,变废为宝引起幼儿的兴趣。例如,小汽车是常见的玩具,教师可以将废弃小汽车进行收集,在数学区中开展“汽车排队”“车辆分类”等活动,将较多的小汽车排成一队,或排成其他形状,为幼儿提供数量方面的知识,强化分类和秩序意识。
4.规划区域内容,确保数学区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在数学材料投放过程中,对区域的实际活动内容进行规划是保证核心经验学习与发展的前提,灵活进行规划设计,可以促使所有的核心经验的学习都得以进行,进而达到材料投放的最终目的。如,针对实际的数学教学内容,可以在材料的投放时间、投放比例以及投放内容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促使其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进而确保核心经验在活动区域中的学习机会,提升教学效率。
5.理清数学核心经验,遵循数学区材料的投放原则
理清数学核心经验是保证教师进行合理教学的前提基础,进而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以有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严格遵循数学区材料的投放原则,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遵循多样性原则
结合中班幼儿自身的特点,提供多样性玩具,利用丰富、色彩鲜明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达到教学目的[4]。
(2)遵循层次性原则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其自身的心智思想是逐渐发展的,从原本的不完善到完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保证材料的层次性,逐渐呈现递进关系,由浅入深,通过循序渐进,保证幼儿全面发展。
(3)遵循目的性原则
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材料投放,明确游戏材料投放的目的性,考虑材料对现阶段幼儿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其适宜性,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
综上所述,聚焦核心经验,助推中班数学区材料投放生活化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幼儿自身的实际特点与教学要求,进行合理的活动材料投放,并灵活应用生活情境与主题活动,灵活开展教学,严格遵循材料投放原则,规划活动区域内容,理清数学核心经验,循序渐进,引导幼儿走进充满魅力的数学世界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华.例谈幼儿园数学区区材料的优化投放——以中班数学区区为例[J].新课程(小学),2015,(04):82-83.
[2]宋娟.神奇有趣的数学世界——中班区域活动中数概念材料的投放[J].好家长,2015,(02):78-79.
[3]钱伟圆.益智区的奇妙发现——记一次中班幼儿的活动实录[J].新课程(下),2014,(09):103-104.
[4]胡凤平. 浅谈幼儿园数学区活动材料投放现状与个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