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融入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魏海燕
[导读] 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主要讲授美术基础、幼儿手工、玩教具制作、儿童画创作等
        魏海燕
        呼伦贝尔学院
        摘要: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主要讲授美术基础、幼儿手工、玩教具制作、儿童画创作等,主要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和手工技能练习,了解幼儿美术的特点、种类,学习各类画种的基本表现技法和创作要领,学会保护和激发幼儿的创作力和学会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
        关键词:学前教育;高校美育;美术课程
        一、美育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融入的现状
        (一)高校对美育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近年来美育受到的关注逐年增加,但不少高校依然对美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美育工作缺乏学校政策的支持,很难进行有效开展。很多高校简单地认为美育就是艺术课程的设置,有了艺术课程也就完成了美育。这就导致高校美育的形式单一,基本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忽视了课堂以外的大美育。对美育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没有进课外实践、进学生生活、进校园活动。师生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不充分,成效自然不够明显。因此,提高学校重视程度对美育的有效开展尤为重要。
        (二)教师美育水平不足
        全面开展美育,关键在于教师。当前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美育教学培训和指导,对美育知识了解不足,美育能力相对薄弱,无法找到专业课程中和美育契合的关联点,将美育自然地融入,更多的是生搬硬套,单独在课堂知识以外,强行在教学中增加美育的相关知识,将美育和课堂教学割裂,美育效果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三)学生基础薄弱,教师教学形式单一
        大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前缺少相关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基础知识,大学期间的艺术课程虽然开设相对较多,但大多以实训课程为主。其中美术课程分为美术基础、手工等,课程种类丰富,实践性强,需要学生不仅会欣赏美,还要掌握基础技能和知识以后进行表现和创作。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而言,学习起始阶段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授课中渗透美育讲授时,教学形式单一,更多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无法真正达到美育的目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尤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美术课,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评价方式单一
        教师课堂评价方法比较单一,更多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美术是一门技巧性课程,需要学生平时多练、多画、多做,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作品成果本身,忽视制作的过程,这样不利于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很多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往往只采用教师评价,忽视了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在自评和互评的同时,其实也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好的作品,好在哪里,别人作品的创意和闪光点,我的作品还有哪些不足,引导学生挖掘和开发审美体验,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从而达到美育目的。


        二、美育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全面推进课程美育建设,将课程美术建设纳入考核体系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的要求,高校应该积极推进课程美育的建设,不仅限于美育课程,而应该在高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努力挖掘其含有的美育资源,将课程美育和美育更好地关联起来,起到协同育人的作用。全面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体现课程美育的内容,对课程美育的开展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高校将课程美育纳入考核中,可以更好地监督教学形式和成果,科学、有计划地构成课程美育评价考核体系,发挥引导和激励的作用,让教师自发投入课程美育研究中去,在课堂教学当中挖掘美育精神,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中体现美育元素,实现课程美育在全校所有专业和课程的覆盖。
        (二)加强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美育水平
        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美育知识,对于如何落实课程美育就会没有头绪,无从下手。学校应该定期组织相关的美育讲座和培训,丰富教师的美育知识,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更新教师的美育理念。只有教师的美育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将美育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挖掘课程中的美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
        课程美育不是要在课堂中专门空出时间来单独讲授美育的内容,而是将美育知识自然融入课程中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怎么欣赏美和创造美,在整堂课中感受美。另外,教师讲课时的衣着、神态、语言表达、板书的设计、课件的设计等无不可以融入美育元素,服务于课堂教学。还可以在美术课中引入传统民间艺术,民间美术资源对课程美育的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传统民间艺术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历史、特点、传承,感受其独特的造型美、色彩美和寓意美,可以引起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和了解,充分认识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中,融入传统中国画、传统纹样、传统剪纸艺术、传统结绳艺术的内容,学生不仅能提高动手绘画和制作的能力,还能感受到民间艺术独特的美,让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如果采用较为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可能无法更好地渗透美育理念。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建立线上资源,教师提前上传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课前学生自行预习,课堂上学生针对知识点进行分组研讨学习,通过自学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多元化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尝试使用多种评价方式。艺术本身是没有标准的,在看待学生作品时,也不应该单纯以技巧的角度评价作品,还应侧重作品的内涵,可以让学生采取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等方式,阐述作品中的亮点和情感的表达,分析它的美感。另外,还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
        结语
        新时代,新使命,呼唤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新人才,培养新时代新人才离不开美育。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课程美育工作,将美育落到实处,帮助教师提高美育能力,充分挖掘美育资源,丰富授课内容,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新盟.简笔画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的重要性[J].知识窗(教师版),2020(11):49.
        [2]魏建勇.关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创意性水彩画教学的思考[J].美与时代(中),2020(01):102-103.
        [3]单姗.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J].鸭绿江(下半月),2019(08):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