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体验在小学道法课程中的有效应用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张俊伟
[导读] 基于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特性,以及对身边事物的认知规律
        张俊伟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东关中心小学, 山西 忻州 034200
        摘要:基于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特性,以及对身边事物的认知规律,笔者认为小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课程内容的参与性、体验性,培养孩子主动探究的意识。这将成为目前新教材教学的首要任务,小学老师应思考如何更合理地进行新教材中重要环节的设置,如何将教材内容与孩子们真实的体验活动有机融合,并以此为抓手,进行教学工作。
关键词:画图策略;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导言:
        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品德与生活》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对于道德教育与法治精神的重视,因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强化生活中的法律观念,成为小学教学的重点,同时,在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方面,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本文就针对活动体验在小学道法课程中的有效应用展开探讨与分析。
1 活动体验在小学道法课程中有效运用的必要性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转化的重要阶段,学生会在中低年级阶段逐渐形成道德观念,积极支持并维护集体制度,遵从道德要求,成为一个“好孩子”。在中高年级阶段逐渐形成法制观念,尊重权威与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倾向于成为一个“好公民”。因此,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与法制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着教学方法刻板、课堂枯燥、教师与学生普遍不重视等教学现状。因此,本文探析活动体验在小学道法课程中的有效运用是很有必要的。
2 小学道法课程活动化的教学特征
2.1 学习时空开放化
        传统教学大多在课堂上完成,而道法课程活动化教学要求打破传统教学场地的限制,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还需花费课余时间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如进行必要的资料搜集整理,而且学习活动也不只在教室,学校、家庭、社区、家乡都是学习场地,亦即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同时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更应拓展学生知识面,如对优秀传统文化、先辈事迹等有一定的认识,对未来有大胆的展望。学习由课堂延伸至课外、校外,还由现在延伸至过去和未来,因而更有开放化的特征。
2.2 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道法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情感诉求及日常生活环境。从教材编排上看,新教材内容较之旧教材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活动安排的实践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教学上更注重教师要通过多渠道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开发、拓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从丰富的自然界、学校和社会资源以及多媒体、网络平台等挖掘教学素材,让生活素材进入课堂,使教学内容不是脱离学生生活而存在的,而要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
2.3 活动体验多样化
        小学道法课程生活化教学的课堂,除了保留必要的传统授课方式之外,更注重活动的多样化,例如讨论、辩论、竞答、自我展示、小组合作等。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利用外部资源,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采访、调查、参观、访问、欣赏等,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能形成参与、合作、竞争意识,锻炼应变能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进一步感受体悟,感性认识得到不断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3 活动体验在小学道法课程中的有效应用
3.1 帮助学生牢固掌握一些生活中的知识与技能
        一位合格的小学教师,不仅应具备合格的专业文化知识,还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组织一些新颖有趣的游戏活动。

当然教师首先要对设置的游戏活动有一定的敏锐感,其次也要从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出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点,在充满童趣化的氛围中展开活动,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协调,让孩子们在情境活动中学以致用,做学习生活的主人。这样有突破,有收获的课堂,才真正具有实效性。例如在教学《红绿灯在站岗》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前亲手制作一些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灯等和交通规则有关的图片。课堂初始,教师可先在班级中选一个神气十足的“交通小警察”,教孩子们一些模仿指令动作,以这些形象的指令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在班级里模拟一场行人过马路的场景,通过引导孩子们看交通信号灯及交通标志,普及孩子们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文明小知识。这样孩子们在课堂中参与性很高,学玩结合,获益匪浅。
3.2 引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想象,自主合作探究
        丰富多彩的小学校园生活,让我们小学生灵动活泼,更具活力。小朋友们由于年龄小,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不够,通常是依葫芦画瓢,老师说一句,他们做一句,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想象不够大胆,创新意识探究意识不强,这就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启发孩子们动手动脑,大胆想象创造。例如在教学《走进聪明屋》一课时,教师可先由“名人故事屋”引入,让孩子们明白聪明人的成功离不开想象与创造能力,因为他们善观察,勤动脑,乐动手,这才有了这么厉害的发明,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让孩子们初步有了发明创造的意识。接着我顺势设置两个挑战小游戏:“火眼金睛挑战台”及“奇思妙想挑战台”,让孩子们体会动手又动脑的乐趣。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禁发出感叹:“一个小小的图案就引发了我们无穷的想象,自己真了不起!”想象思维被开启了,他们懂得了以后在生活中应如何,不要害怕,思维不该被局限。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老师引导孩子们在课堂中学到一些对生活学习有帮助的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孩子们明白了榜样的力量,在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印象自然更加深刻。
3.3 促进孩子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引入贴近孩子们实际生活的体验活动,远比教材上为孩子们提供的教学案例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学效果也更显成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而应整合教材内容,找准切入点,将其与学生的活动体验紧密相连,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巧妙地穿插于体验活动中,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目标得以达成。这样孩子们在体验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能得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如教学《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教师可先带学生参观学校本周优秀班级的教室,又让孩子用比较的眼光参观了自己班,谈感受。大家各抒己见,有比较才会有所觉悟。接着,教师可宣布在五分钟时间内,每个人各自找清洁用具打扫教室。一声令下,全班同学都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分工明确,有的抹桌子,有的倒垃圾,有的与同学合作排桌椅,连平时被同学们称为小懒惰的小俊也在捡地上的垃圾,没有一个人在偷懒。时间一到,教室面貌顿时焕然一新。接着教师抓住契机,马上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使我们的教室永远保持干净、美丽?”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所说的方法多达二十种,甚至还有同学自荐当“监督员”,这样的课堂改变了以往说教的教学模式,孩子们在团结合作中学会自主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体验,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感受集体的美好,感受团结协作的快乐。
4 结论
        综上可知,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到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断增强孩子们的法治意识。纵观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课本中,每个单元都专门设有“单元体验活动”,这样既避免了课堂上空洞枯燥的说教,也使课堂教学更易于操作,更具实效性。根据小学学的身心特点,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笔者采取了活动化的教学策略并尝试构建活动化体验教学三部曲格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实现学生成长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学元.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活动设计[J].2018.
        [2]王珊珊.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究[D].2018.
        [3]楼会利.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