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赵凤鸣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中曾明确地指出:“有关历史课程在实际课程设置上要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

        赵凤鸣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第九中学                  564600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曾明确地指出:“有关历史课程在实际课程设置上要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为主。以此来有效促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以促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念,并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历史性的问题,最终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和发展。基于此种现实情况,本篇文章从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入手,说明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素养的内涵和意义,提出了几点初中历史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家国情怀;培养路径
 
        有关家国情怀从本质上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国情怀主要包含一种积极且向上的价值观和情感上的认同,可以协助学生们树立民族的自信心,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家国情怀传承的教育理念。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家国情怀,才会促使着更多的人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以此来切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物质均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更是不能忽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在新时代中,利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让学生在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家国情怀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有关家庭幸福和国家富强的理想和观念,以协助学生树立一个对于家庭和国家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并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的了解国和家中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充分认知和理解国家的安定是要一个家庭能够稳定的主要保障,国家的繁荣昌盛是一个家庭的进步和改善的重要前提[1]。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认知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责任感和文化上的自豪感,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的综合发展和进步,家国情怀的培养是有着非常独特的德育教育的优势的,学生只有充分尊重自己的国家,才可以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和正确的家庭道德,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及世界观。除此之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还可以促进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待历史上的诸多问题并强化学生的责任感。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从教材中挖掘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使用历史教材的过程中,要研究教材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等诸多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来挖掘其中的家国情怀[2]。

在现行的初中教材中,已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唯物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且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将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并将这样的教育理念贯彻历史教育的始终。教师可以挖掘这些内容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七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我国传统的文化作为重点的内容来讲解,整个中国的古代历史中也贯穿了民族团结的思想。在实际教学上,教师要充分结合当下的时政热点正确的把握教学的思想,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精神上的需求,并探讨合适的且有效的掌握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明确的理解这一问题的概念,以强化学生对家园情怀的认知。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
        在日常的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资源、微课资源和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抓住课堂中生成性的资源,来进行课堂中的诊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在自主学习[3]、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地创新现代化的历史教学方法,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抓住单元的主题,强调知识系统的建立,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历史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首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并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思维导向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二是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去强化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让学生深入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是要利用对教材中所涉及的相关历史事实的讲述,来彰显历史课程在革命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功能。
(三)在课后活动中体验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材中不仅在课文之后安排了相关的课后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利用这样的资源[4]。例如在学习有关《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课后活动,通过《马关条约》,清朝政府被迫同意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和办厂,现在的中国不仅允许外国进行投资办厂,还到外国进行投资和办厂,这样的现实情况说明了什么呢?利用类似的课后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素养。初中历史教材中也设计了诸多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如实地考察等等[5]。教师要利用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到历史教材中相关的家国情怀的同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认知,更需要在课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结束语: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重视对其进行的家国情怀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在实际发展中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体现方式。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和家国情怀教育,不断地创新全新的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历史事件出发强化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在强化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沙荣珍.分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J].高考,2021(13):155-156.
[2]梁彦彪.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分析[J].新课程,2021(02):222.
[3]代彦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路径探析——以《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20(67):48-50.
[4]陶梦月.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J].新智慧,2020(21):115+117.
[5]黄丽.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