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典文化中的思维型教学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吕晴
[导读] 古诗及文言文,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体现;是古代文学艺术之精髓。
        吕晴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内容摘要】
        古诗及文言文,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体现;是古代文学艺术之精髓。当这种中华经典文化和新时代的思维性教学碰撞又产生什么样的精彩火花呢?从美国著名的现代教育理论家杜威提出思维型教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提出的思维型教学。把更多的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关键词】
自主   认知   迁移  动机   建构   
【 正文 】
        古诗及文言文,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体现;是古代文学艺术之精髓。作为小学古诗词教学来说,除了教学生在解诗题、明诗意的基础上,还要锻炼入诗境、悟诗情,仍然要不断地拓展和创新古诗词教学,以适应现在孩子的认知水平发展。而提及文言文,则是对学生更高的一种能力体现及修养;对于我们统编版教材来说,从三年级开始接触小古文,让我们的学生利用一些学习古诗的基础,更好的理解文言文,做到相辅相成、水到渠成。但是当这种中华经典文化和新时代的思维性教学碰撞又产生什么样的精彩火花呢?这就要从思维性教学的本质思想说起。
        美国著名的现代教育理论家杜威提出思维型教学的五个阶段即从情景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通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教学步骤—— 在“做”中思维,通过思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做” 中验证效果。而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老师也从中总结到教学活动是教师 “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他认为,对学生“学” 的活动来讲,不论是明确学习目的、感知学习材料、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学科方法、迁移运用知识、反思学习过程,还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其核心活动都是思维。对于教师“教”的活动来讲,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反思教学过程等,其核心活动也是思维。看来思维型教学和我们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种古今的知识交融也有着一定创新意义。我就以两节经典的课例作为基础来谈一谈经典文化中的思维型教学。
一、品读古诗,激发认知。
        《房兵曹胡马》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诗人杜甫把骏马之灵之骏写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后两联借写胡马的品格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怎样能让传统古诗教学中更好地延伸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呢?
    作为古诗教学,针对本节课的环节,为了学生更好地读诗、吟诗、品诗。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复习引入,了解杜甫这一个伟大诗人写过的有关名句。扎实做好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通过整体读、个别读、分男女生读,多种形式的读,落实消除诗中的生字。充分的读后,抓住学生已知,马上切入对律诗这种诗体的感知,让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律诗的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并熟练读出四联相对应的诗句,进而在逐步理解律诗押韵、讲究平仄和对仗的特点,在与老师互读中感受古诗语言的对仗之美。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
二、联系已知,运用迁移。


        通过学习诗人抓住了骏马的瘦骨、双耳、四蹄这样品相的描写,在学习古诗的写法中,运用到实践的语言文字的方面,让学生也来选取一个马的部位,学着诗人那样来结合特点来描写;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表达的能力。这样只是第一步,让学生在拓展中了解诗人为什么只写三个部位,从而体会诗人抓住了骏马的主要特点的写法;明白了这一点第二步就是引出其他古诗中帮助学生理解,为学生学以致用奠定坚实基础了,鉴赏耳熟能详的《咏鹅》、《画鸡》理解诗人分别抓住了鹅的曲项、白毛、红掌,鸡的红冠、满身雪白、叫声,来刻画出形象的动物的形象,犹如真实的动物跃然纸上。这时的学生已经完全理解,就摩拳擦掌准备第三步小试牛刀了,老师给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松鼠的形象。为了降低难度,同时出示了一段现代文对松鼠特点的描写,学生结合刚才前面所学古诗的特点,来试着写一写五言诗句,让学生学以致用,指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对于学生来说是挑战,但同时也很有成就感。这是一种突破,突破了传统意义,只有古代有才的人才能挑战古诗词,孩子们即兴创作的打油诗,句句体现着精彩,时刻关注了课堂生成。
三、感受艺术,激发动机。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文言文二则》中的一则文言文。本单元教材是以感受 “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两则文言文,一个从音乐角度,另一个则是绘画角度感受艺术魅力的。《伯牙鼓琴》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在本课教学中我既关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又关注古文的特征,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问题:把学生朗读文言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了解文章大意;指导学生透过文字和借助插图想象画面,揣摩作者表达方法,同时展开想象,带入情境做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课文所写的伯牙子期的故事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运用学以致用的方法来理解文言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
四、资料补充,自主建构。
         为了让学生的更好的理解文言文意义,通过使用运用课后资料袋和适当的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等词句展开想象,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再体会痛失知音之情。通过历朝历代关于伯牙子期的诗句,重点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凭借文字感悟深情。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课前和课后对比听《高山流水》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最后达到背诵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古诗词和文言文教学不仅要紧紧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联系已有经验,设计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两难情境”,或者看似与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相矛盾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方法、学会知识、发展能力,主动完成认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还应该把更多的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关注学生间课堂上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兴趣去学习、自主地进行探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培养思维能力成为一种教学常态。从而让学生课堂上语文能力逐渐养成,这才是古诗及文言文教学仍然任重而道远的方向。让自主地思维型学习走进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胡卫平.思维型教学理论及其应用[J].教育家,2018(48).
[2]刘丽湖.诗性思维,小学诗词教学的应然诉求[J].语文天地,20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