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张馨
[导读]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双热点,进入21世纪以来
        张馨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00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双热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并相继公布了一些相关的建议措施。如:2015年,为了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教育部下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最具自主创新意识的社会群体。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创业,还能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对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大专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议对策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1.1大学生缺乏较强的主观创新意识,科技创新意识薄弱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为了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高校纷纷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部分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创业支持度不高,大学生毕业后真正创业的只有1.5%,创业成功的案例较少。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主观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科技比赛、创业竞赛、实践活动等大多流于表面形式。并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缺少有针对性地提高风险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不高。另外,长期以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与接受知识,以考试为重点的教育模式并没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缺乏探索意识,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大学生科创经验较少,选择学校的时候往往只是追求“名校”,选择专业时,忽视了自身优势与兴趣,对于遇到的科研问题难以解决,导致学生对专业相关内容的研究丧失了热情。
        1.2缺乏足够的创业师资力量,外部保障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学缺乏足够的创业师资力量,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的教师数量较少,大多都是其他科目的兼职教师,教师创业知识和能力培训相对不足,创业教学的专业能力有限,难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缺乏完善而统一的课程教学保障。另外,目前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外部保障体系不健全,政府、企业、大学没有融合为一体,缺少配套政策进行具体实施、相互渗透和影响,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国家政策没有切实执行起来,难以提高创业实践成果转化效率,政府、企业、社会公共服务难以提供多重保障。并且大部分学生难以自行完成相关创新创业工作流程,如:创业规划、项目申请、计划书等,再加上受创业平台、内外部环境、创业团队建设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创业灵感、积极性没有付诸实践就夭折,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提升。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完善对策
        2.1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为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水平,大学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核心,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质量。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基础。因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才能实现预期培养目标,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效果。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目标体系。高校应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应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和模式,在明确目标的同时,通过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人才,纠正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错误观念,让大学生明白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从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高校应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明确管理体系,与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行共同管理;应明确负责人,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小组,通过增强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拓展教学渠道、整合教学资源、完善课程设置等,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应细化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完善政策体系,并将其分解成教学质量评价、实践项目扶持、学生评价等诸多方面。
        如:明确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基地条件、落实知识产权等多项内容,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执行标准,实现不同政策之间的协同机制、切实落实和执行相关保障政策等。另外,应建立完善的实践训练体系。首先,应构建创新创业实训教学模式,结合具体案例,从拟写创业计划书、规划书到模拟具体创业项目运行、营收、管理等,多个环节纳入创业教学,引导大学生自由组成创业小组,加深大学生对人员安排、团队建设、营销管理的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训经验。其次,应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引入创业创新课程建设中,与企业共同建设创新实训基地,利用企业具体案例培养大学生,增强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同时,还应积极发挥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在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依照所学内容发现创业商机,将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和孵化基地结合起来。并且教师应将有开发潜力的创业项目提出立项申报,审核通过后,应帮助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孵化中心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要求,积极引导、扶持和审查该项目,提高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率。
        2.2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健全教育保障体系
        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贴合教育教学和创业实践现状,在遵循科学性与实践性原则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观念和教学体系完美结合起来,并建立与之相符的健全的教育体系。包括基础知识课程、创新创业核心课程、创业实践保障,将双创课程教学和专业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双创能力的培养质量。其中基础知识课程主要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创新思维等;核心课程包括创业法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实践保障能够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提供支持和保障;双创课程和专业教学应形成成以经济、金融等专业课程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另一方面,高校应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如:以兼职教师的方式,组建创业队伍;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到校教学;政府部门和高校应积极协作,建立专项创业项目扶持基金,加大财政税收优惠力度、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建立一批本校创业专项基金,拓宽创业项目、保障资金来源,如:引入商业银行贷款机制、吸纳社会各方面加入等,为不同类型的创业项目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支持。
        2.3融合内外因素,推进以赛促学
        高校应与时俱进,结合大学生创业项目实践较少的现象,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个性特征和发展规律,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改革传统教育思维方式,融合内外因素,不断推进以赛促学,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主观创业意识。一方面,应在思想政治、文化课程上融入创业精神,消除大学生惰性思想,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冒险、走在时代前列。同时应将创业课程活动和校园文化相结合,在校园内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通过科技竞赛、创业项目竞赛、创业精神进校园等活动,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应提高家庭对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向家庭、社会宣传创新创业教育,提高社会对创业大学生的认可和尊重,通过普及国家创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社会文化氛围,从而真正实现“万众创新”的目标。另外,高校应推进以赛促学,构建创新人才团队,根据项目特点、自身专业优势等,鼓励在竞赛中表现优异的个人或团队共同完善科创项目,增强其团队意识。同时,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指导优化团队成员结构及参赛项目,不断提升比赛能力,为后续参与更高等级的比赛奠定基础,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策,以期能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宋洁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策略[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9)
[2]刘芳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以贵州省高职院校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