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龙
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 湖南省株洲市 412007
摘要:中学物理具有抽象性和强实践性的特点,抽象的物理知识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在物理实验、物理史以及生活情境中对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入地理解,提升中学物理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引言
传统物理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应试教育中这样的教学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素质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挖掘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学习能力,其中问题情境教学是有效方式之一。
1、成功的问题情境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是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的,看似有效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使得这样的教学知识难以和学生的旧知识之间形成关联,学生没有将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就使得获得的知识以知识碎片的形式存在,只是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加强巩固,这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并且难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物理学科自身内容丰富,还具有强逻辑性和推理性,这一特点的有效运用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物理学科中还有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这也是物理教学的独特性。基于此,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认知能力,借助于学科内在的教学资源,设计独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和学习积极性,在不断地探究分析中完成学习任务。创设问题情境的物理教学是以物理问题为原点,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为主线,以提升学科素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为辅,促进学生形成良性有效的学习方法。
2、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运用
2.1利用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的问题探究,课堂目标即是本堂课的实验目标。例如“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的实验器材,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问题,通过问题的探究解决本实验阶段的难点,在实验之初,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怎样设计实验,使得小球碰撞合理且可测?如何使小球获得稳定的速度?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设计和考虑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小球碰撞前后速度的方法,学生若是不能想出,继续引导思考是否可以设计间接测量小球速度的方法,通过不断的设置疑问,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学习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实验之后,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实验已经结束,请你思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有哪些?哪些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或者提问:还有哪些更好地验证动量守恒的设想?如何设置实验?通过在实验各个阶段的提问,使得学生在各个阶段对于实验内容都有所思考,提升学生运用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利用物理学发展史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挖掘拓展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在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史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对于物理学的全面了解。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力和运动之间关系探究的发展历史,提取出其中蕴含的教学资源,在学生阅读完教材之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两千年内人们认为力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地球绕太阳运动时若是突然在某一天停止自转,则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设置是从物理学中早有定论、司空见惯的理论知识出发,引领学生在思考中感受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物理学家的思想光芒,从物理学发展史的角度了解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激发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还可以通过这些典型问题的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2.3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创设物理情境
日常生活场景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教师需要将这些生活中的物理教学资源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能够解决的物理问题,这能够极大丰富物理课堂,促进物理教学的创新。例如,在讲解摩擦力的感念时,教师可以引入汽车刹车的例子,汽车在路面上沿直线行驶,在刹车时,制动钳压紧制动盘,制动盘不转时就会由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进而实现刹车功能;还可以理解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刹车时需要的时间就越多,通过这样常见的日常生活场景的举例分析,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如,在日常生活中,物体搬运是十分常见的,人工搬运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但是人们下楼却比上楼轻松,并且还可以运用一些简单工具像铁锹、推送车等快速搬运,这其中蕴含有力学中“万有引力”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关注自然现象中的物理、体育比赛中的物理、航天航空中的物理以及军事与国防中的物理等等,这些丰富有趣的物理资源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欲望,提升教学效果。
3、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纵观真理发现的过程,都是在一次次质疑中不断发现真理的存在,在一次次所谓“真理”被推翻后找到事情的真相。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对于知识只有被动接受,缺乏质疑能力。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见解,大胆的去探索。提问的内容一般包括:不懂的知识或习题向老师和同学直接提问;简单模仿之后的提问;初步学习知识之后的提问;深入钻研之后的提问;创新猜测之后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事物的本质规律,发现事物特征,从概念、公式、实验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索能力。
结语
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立足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深挖各种可运用的教学资源,例如物理学实验、物理学发展史、日常生活和生产场景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等,根据不同的资源内容创建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理解、主动探究、主动构建物理知识体系。以有效问题为支点,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撬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左辉.问题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青春岁月.2019,(35).297.
[2]赵彦华.问题情境创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数码设计(上).2020,(10).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