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实施分层差异教学的路径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张燕瑜
[导读] 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分层教学法

        张燕瑜
        杭州云谷学校    310012
        摘要: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分层教学法。采用多样的沟通交流方式全面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按照学习能力、数学思维开拓性、知识理解转换能力等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针对不同的学习小组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与评定标准。在因材施教的合理教学模式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进行数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践探索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师生比例不均衡,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依然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问题。各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部分地区的小学多采用一位教师教几十位学生的大班教学授课方式,这就导致师生比例不均衡,从而引发教学上的一系列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活动是否已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往往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做出判断,以决定是否继续推进教学进度。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或能力不足而难以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导致学习成绩难以提升,学习积极性不断下降。同时,在大班式教学中,部分学生会认为教师不会注意到自己而表现得不专注,而教师因为时间与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位学生都保持相同的指导和关注度。因此,教育部门应推进师资力量的发展,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作为教师,在授课时也应多进行巡视交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并对小学课程的结构体系做出一定的改善,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样化。
        (二)学生学习需求无法全面满足的问题
        由于学生先天学习能力、后天培养条件、学习积极性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不同学生学习效果有所不同。有些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很快,课堂上的教学对这些学生而言是不充足的,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往往会认为学校课堂中所教授的知识过于简单,而且教学进度缓慢。对同一知识点的重复练习与讲解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较为多余,消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形成了时间上的浪费。相反的,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对于他们来说,目前的课堂进度可能存在较快的问题。在同一课堂中,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马上回答出来,而思考问题较慢的学生则无法拥有足够的思考时间,长此以往使其学习信心受挫,严重打击了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让其自主学习更为丰富的进阶型知识。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面对课堂中的重难点,他们则需要教师更加详细透彻的讲解和反复扎实的练习,才能落实课本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多重视其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回归课本,强化训练。
        (三)教学节奏难以调整的问题
        面对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教师一方面要满足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也需要顾及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否适应学习进度。要想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感受,教师需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多少、讲授方法是否得当、课堂进度是否完成等多方面因素。但目前统一性的教学使得教学平衡点很难达到。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策略
        (一)教师要掌握各层次学生学习情况
        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课堂学习过程中、课后查漏补缺等环节中,小学数学教师都需要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想要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可以用的方法有很多。大多数教师会选择采用随堂小测的方式来全面掌握所有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其实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课后约谈,这种方式的弊端就在于约谈的学生数量有限,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家访活动,通过学生家长的反映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定期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联系沟通,从学生对多个学科的学习掌握情况来全方面地了解。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正确分析是教师展开后续教学工作,做好教学规划和教学设计的关键性因素。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首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掌握情况,即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前要充分明确学生起始和原有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当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时,整个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学生才能更高效地掌握教学内容;而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时,学生往往会陷入消极状态,对此,教师要能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学习心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之后,教师可以将收集到的学生学习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做好记录和及时更新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进度的分层规划
        先前通过各种方法掌握了不同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并根据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了简单分类。对不同组别的学生,教师应当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在短时间内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需要达到较高的学习目标,可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入课外知识的拓展讲解;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需要通过较为基础的知识点训练,使其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分层规划教学进度是进行分层教学计划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可以接受更快教学进度的学生,教师可提供更多的弹性任务和自主性探究学习活动;对于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则提供更多的演示性学习机会,以达到巩固基础,逐步追赶的目标。
        (三)评价制度的分层制定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他们需要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面对胜利的平和心态。在突显分层教学实践优势的同时,需要十分注意评价在这一教学方式中所起的作用。在学生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与习惯、个体性格品质、对教师教学的适应情况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分层评价旨在客观面对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从实际出发,给予学生学习的正确反馈,帮助学生朝着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改进与完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兼顾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考试情况等划分出优等、中等、差等三类,可以公开表彰优等学生,以作为集体的示范;对于其余二等,教师要做到隐性评判,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评阅学生试卷时,给予不同组别学生适当的评价,对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识有较大帮助。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需要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基础题出现错误,需要适当提出批评。而对于学习成绩本就不太好的学生,当其基础题完成度较高的情况下,可以提出表扬,在鼓励中提高其学习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具有科学性、思维练习性的学科,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至关重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学习效果优劣区分明显、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情况。在此类问题出现的初期及时转变教学思维阻止问题的扩大蔓延。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势,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思维模式,冲破学生之间能力不同而形成的学习壁垒。
        参考文献
        [1]张芝兰.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基础教育论坛,2021(01):11-12.
        [2]白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0(36):98-99.
        [3]魏炜琳.关于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J].考试周刊,2020(A0):67-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