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孙海涛
[导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体育事业也得以飞速发展,
        孙海涛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  110136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体育事业也得以飞速发展,而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等方面也时刻都在变化。首先,国民经济的发展,促使广大群众在健身方式方面更加注重科学性、合理性,人们的生活内容已无法离开体育锻炼这一项目;其次,在体育界中,学校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而相关方面的人才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尊重,同时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成为顺应体育事业时代发展要求的主要力量,但是因为扩招以及高校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使得社会需求背离了专业培养方向,使得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导致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现象发生。
        关键词: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前言: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共同发展,网络信息新时代的诞生,全球范围的知识、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促使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即社会需要诸多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高综合素质应用专业人才,在此种环境下的国际竞争中,高等教育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在此种理念的引导下,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步入了迅速发展时期,体育学硕士的实践培养目标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体育专业人才。在对招生规模进行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中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在实践环节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中国体育学研究生的教育发展。
        1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相关培养目标问题
        培养目标执行不当,研究方向复杂且多,规范化程度不高,对各培养单位间的信息交流带来了不良影响,在学位论文创作工作中,给硕士研究生带来巨大困难,给学位论文质量带来了影响,降低了学位论文总体的科学研究价值。
        1.2相关课程设置问题
        当前中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所占据的比重相对较高,教学方式简单,内容更新慢。同时,大多数高校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始终应用应试教育,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式,与此同时,所授课程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不良,严重缺失。
        1.3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问题
        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偏低、技能水平有待强化;参与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详细较少,在理论以及实践的结合工作方面,培养单位亟需加强。
        1.4相关导师队伍问题
        相关导师队伍总体科学研究水平偏低,与此同时数量不够,一些导师还表现为忽略研究生在思想品德和学位论文方面的指导,各培养单位对导师的监管、体系和政策选择的落实不到位,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对专业实践的导师队伍进行有效构建
        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硕士研究生导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首先具有缄默知识传递的功能,其次具有道德熏陶的功能,最后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功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依据中国教育的发展史能够得知,自导师制构建之日起,中国就对导师的资质十分重视,对导师的教学及品德都十分注重。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关文件的规定:“硕士生导师应当为副教授以上,具有教学和科研经验,并在国内发表过著作或公开出版;或者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学术期刊,广受好评;或主编国家通用教材,目前从事或指导研究工作。” 从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数量和作用来看,主要有3种制度,一种是单导师制,第二种是双导师制,第三种是导师组。
        2.2对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内容进行有效丰富
        实践能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全面培养,与此同时还能进一步完善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为主的实践模式。所以,充实实践环节的内容也是十分关键的。硕士研究生应注重和认同实践,也是一种传授知识,在实践中,硕士研究生能体会到很多书中学不到的知识,与此同时依据工作及学习生活,科学应用,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换为能力、经验。举个简单例子,硕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体育活动的调查参与等诸多问题,均是实践环节由学校体育向对外化、多元化转变的呈现。对实践环节内容进行全方位充实,才能将“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体育人才培养出来。
        3实际案例研究
        以成都体育学院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详细分析如下:
        3.1培养目标
        首先,培养出来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承担民族复兴重担,励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

其次,培养出来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胜任体育教学的能力,具有运动训练能力。最后,能对一门外语进行应用,在此研究领域进行专业交流。
        3.2研究方向
        以体育赛事为载体,以教学实践为指导,注重课程与教学理论、教学设计与实施,培养较强的体育教学实践能力,先进教学理念,能够从事课程开发 、教学设计、教学研究、课外训练指导、比赛组织及裁判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3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分为三部分,第一个是学位课程,第二个是非学位课程,第三个是实践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包含专业领域核心课程以及公共课,非学位课程为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含教育实践课程以及专业实践指导课程。
        3.4培养方式
        采取理论知识以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培养模式、人文科学精神培养模式。课程学习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使用讲授方式、案例分析方式、实习时间相融合的方式,对研究生的实践学习环节进行加强,对各种实践教学以及专题讲座进行科学安排。将导师负责制落实到实处。聘请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体育管理人员、教练员等参与培养体育硕士的工作,参与实践过程的指导、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环节。实训旨在提升体育硕士在各领域的实践能力,与大中小学、体校、体育行业企事业单位建立联合实训基地,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体育教学水平,提升体育训练及社会体育指导实践能力,比如说观察、跟踪和固定岗位实践等方式。
        3.5学位论文
        1.以第3学期为主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培养单位统一组织,依据学校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相关文件规定,制定考核内容及标准。没有通过考核的人员,给予预警,对论文开题不准参加;二轮过后仍未通过中期考核的人员给予退学处理。
        2.一年以上是学位论文工作时间;
        3.以第4学期总结前为主及西宁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4.以第5学期末进行学位论文预答辩;
        5.在对论文题目进行选择时,应根据多方面工作要求进行,如体育教育方面、运动训练方面等,重视目的性、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实用性;
        6.论文形式能够是指导体育实践领域的学术论文、体育训练计划与研究、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实践计划等,23000以上字符为论文字数。
        7.学位论文应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必须经过开题、预答辩、盲评、答辩环节。只有合格的预辩方才能参与盲审,以保证论文质量。论文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标准须依据《成都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条例》进行。
        3.6毕业及学位授予
        1.完成学制规定的学制年限,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和培养过程后,硕士生通过各科目并取得规定学分,可申请毕业,取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延期毕业处理,超过学制年限的,依据《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
        2.超出七十六分(含七十六分),作为非学位课程以及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标准,同时符合学校外语考核标准后,即可毕业;
        3.满足毕业标准要求,符合学位外语指标,论文答辩通过者,可申请研究生学位,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人员,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授予硕士学位。
        结束语:
        总之,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唯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独立教学、实践、指导等实践能力,才可以将其专业的真正价值以及现实作用全面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颖.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02:130-131.
        [2]邹平,成勇.湖北省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特色对比分析[J].运动,2014,04:88-89.
        [3]赵子建.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动态优化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04:78-84.
        [4]杨子成.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以延安大学与西安体育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4,05:32-33.
        [5]王燕,黎霞芳,曾诚.江西省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05:5-6+20.
        [6]杜春华,于洋,何志海,赵宏炟,张庆庆,王相博,姜璐璐,刘达.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再构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04:53-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