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梁巧
[导读] 小学生的体能素质与心理健康是衡量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梁巧
        昆明市五华区红云小学 云南省 昆明市 650000
        摘要:小学生的体能素质与心理健康是衡量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体能素质问题、消极体验问题以及心理疾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保证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目标,探索二者的教育融合路径,实现体能发展、心理健康成长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成为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为讨论主题,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简要分析小学生的体能素质、心理健康状况,并就如何实现二者的融合、渗透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引言
        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行为模式与行为习惯的形成,会对小学生的身心状态以及今后的成长带来尤为长远的影响。抓住小学生体能素质、心理状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小学生身体状况以及滋长不良心理的具体因素,对现行教育方法、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 小学生的体能素质与心理健康状况
        小学生的体能素质是其身体状况评估的重要依据,良好的体能素质,对个体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等有着一定的影响。鉴于体能素质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不少研究机构采用群体分层抽样等方法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进行了调研,并将调研结果与《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对照。从结果来看,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形态发育水平偏低、速度与爆发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1]。进一步分析学生体能素质水平偏低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学校提供的体育运动场地与设施不足;(2)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落实不到位;(3)学生个体对体育锻炼缺乏足够的兴趣,或者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自身体质健康问题缺乏正确认知;(4)个体存在的不合理膳食、长时间玩游戏等不健康生活习惯。
        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有文献指出,有将近20%的青少年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1)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足够的自信,自我感觉较差;(2)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遇到某些突发因素时很容易出现过激行为;(3)考试之前存在严重的焦虑症,担心成绩下滑;(4)部分学生表现为性格孤僻,不愿意参与班级活动,不愿融入班级氛围;(5)自尊心较强,在自尊心受到伤害以后很容易出现叛逆行为。
2 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渗透策略
2.1 建立以个体需求为导向的教学观念
        针对小学生体育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明确体育锻炼与学生体能素质增强、体质健康水平维持之间的关联,以及体质、心理之间的复杂影响关系,为体育训练与心理引导的有机融合创造良好条件。立足于新时期小学体育发展的需求,体育教师需要抓住小学生个体的体能素质状况以及心理状况,依靠现有的体育教学方式,个性化定制适宜于学生个体的体育训练方案以及心理健康引导方案,致力于学生兴趣、热情的培养与内在动力的激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训练以及竞赛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改善体能素质,培养其自信,矫正学生的心理疾患[2]。在学生心理状况持续向好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与体育活动之间的联系将得到增强,继而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

不仅如此,有学者指出,有效的体育教学,对个体竞争意识的培养与坚毅品质的形成有助推作用,能够切实增强学生抵抗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的能力。
2.2 围绕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制定体育教学任务
        明确的教学任务,是教学活动组织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方向不出现偏移的前置条件。要将体育教学的效用发挥到极致,保障心理教育的效果,教师有必要抓住不同教育模块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形成确定的教学任务。明确体育锻炼与治疗心理疾患之间的关联,制定“以体育锻炼矫正学生心理疾患”的教学任务,而后通过简单的班级调研,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疾患,据此制定体育教学方案,是保证小学体育课程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效果的重要方式。例如,在临近期中、期末考试前,确定教学目标为“消除学生对考试的焦虑”,而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体育课程的课时安排,选取能够有效消除学生焦虑症状的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来调节情绪,帮助学生消除学科复习过程中的不愉快情绪,尽快摆脱消极体验。既往的教学实践证明,短距离冲刺、长跑、连续快速的俯卧撑等训练,以及篮球、乒乓球竞赛等活动,都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释放心理压力,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教育融合背景下,学校层面还应当积极做好体育教学团队师资力量的管理,根据体育教学任务的制定情况与实施效果,明确现有体育教师的能力短板,制定培训策略与人才培养机制,以具体的教学任务驱动体育教学团队师资力量的提升。
2.3 加强体育教学场所的建设
        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逐步融合的过程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热情将大幅增加,从物质条件保障的角度考虑,学校应当高度重视体育教学资源的完善与活动场所的建设,正确看待体育教学现有硬件资源与教学模式创新之间的矛盾,结合教学融合的具体要求,尽可能满足体育活动组织的现实需要,以及心理教育的某些特殊需求,在教学条件完善的过程中提供足够的人力与财力。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虽然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调节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疾患,但体育教学资源的限制,尤其是体育器材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甚至制约小学生体育意识、浓厚热情的形成。既往教学中,部分的学校对运动场和运动器材的管理不合理,导致体育课堂时常出现体育器材的数量不足,运动场地有限等教学问题,无疑会制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融合[3]。基于此,在教学融合、渗透的背景之下,学校应当制定体育教学资源的完善方案。针对体育教学,体育器材的采购与妥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以保障体育器材的供应为前提,教师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前需要做好运动器材与运动场地的准备工作,而课余时间器材管理人员也应当为全校小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为学生的自主锻炼提供器材与场所。除了体育教学所必须的场地与器材,学校、体育教师还应当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器材、运动场地的需求,为个别学生提供纠正心理状态所需要的体育项目。
3 结语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可能受到学习压力等因素的冲击,出现焦虑、胆怯等情绪障碍与消极体验,做好此类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纠正其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而体育教学是提升、维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与其心理状况有着密切联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依靠体育活动的积极效应,消除学生的消极体验,改善其心理疾患,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践中,教师需要从更新理念、明确任务以及完善教学保障条件等角度出发,保证教学融合与渗透的效果,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马晓冬.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的结合[J]. 新智慧, 2019, (012):104.
[2] 裴孝凤. 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浅谈[J]. 读写算, 2019, (012):34.
[3] 张国平. 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文渊(高中版), 2019, (003):4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