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敏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柳堡镇柳堡小学, 251906
【摘要】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旧石器时代已经能磨光、雕琢、钻孔等符合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初具节奏和线条的韵律美。说明人们对美的认识一直贯穿于中国的文明史,深入的挖掘、领会、吸收并应于与教学之中,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我国的文明史,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可造之材。
【关键词】小学教育 美术 文化
中华文明能够传承下来并形成独特的中华文明,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的优越性,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比如一个彩陶罐、比如一篇论语、又比如中国的礼仪,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都是美的,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都是能够让人们一辈又一辈的传承下去的。孩子对美的认知贯穿于成长的全过程,即从认知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所以说,我们小学美术的教学是培根铸魂处于的阶段,从认知阶段开始建立孩子们正确的认知,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美,怎样发现美,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学习中发现美,从而建立正确的认知观、价值观,培养出孩子的精气神,保障孩子们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时代,为后期的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而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中华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文化是经济、政治、生活在精神上的集中体现。文化是长期形成的,彰显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中国独特的生活背景及习惯,造就了我们的文化必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旧石器时代已经能磨光、雕琢、钻孔等符合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初具节奏和线条的韵律美。说明人们对美的认识一直贯穿于中国的文明史,深入的挖掘、领会、吸收并应于与教学之中,能够通过美术教与学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我国的文明史,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可造之材。
(一)中华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当树立对于自身拥有的精神财富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文化价值应积极践行,并保持精神文明活力、巩固民族发展的信心。我们应该对我国精神文化抱有坚定的自信,并使之成为我们思想上的原动力,不断鼓舞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披荆斩棘,激发创新发展的活力。
引导小学生将民族优秀文化作为一种世代传承的血液,化为学生的内在涵养,让他们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文化自信新的生命力。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不仅在于经济实力,更在于文化自信这种软实力。文化自信给予了我们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底气,而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太多的瑰宝值得我们用心揣摩学习,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有义务学习并将这些优秀文化传承下去,从中不断汲取力量,为人生的发展和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二)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学生年龄较小,对历史文化关注度不够,因此在历史文化教育上基本是空白,文化自信更是无从谈起。另外,现在的学生身处互联网时代,从小就接受大量的信息洗礼,尤其许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不足。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小学美术中这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化作一件件陶器、一座座建筑、一件件丝织品、一幅幅画作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小学生的心灵。孩子们通过欣赏这些精品,体会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和沧桑变化。在欣赏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美术课堂教学在渗透中华文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当前教育界一直在提倡弘扬中国优秀文化,而通过小学美术学科渗透文化教育则是新途径。
笔者在多年的小学美术学科执教生涯中发现,大部分学校在培养学生在美术教育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实践中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教育中“灌输式”教学普遍存在于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美术作品背后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及知识,依然采用灌输式教学开展文化教学活动。只讲解表意,未能阐释文化内涵,未讲解该文化背后的诉求、民族精神以及人文底蕴,未能在美术艺术和民族文化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
(二)美术课中文化教育断层现象十分普遍,美术教师在讲解文化背景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内容设计,单独、孤立地讲解文化,对文化认知和理念导向认知不完善,从而使得美术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内容割裂,未能发挥内聚式的教育效果。
(三)文化教育讲解枯燥,趣味性不足。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没能进行有效创新,对于一些高科技技术的利用度太低,课堂授课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四、小学美术实践教学渗透中华文化的新途径
(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利用美术教学渗透文化教育。彰显我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的培养起着影响人生态度的作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启蒙阶段,美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
(二)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大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力度,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判断能力。
当今世界更新换代极快,网络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使得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大量的图像式信息,而且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师必须及时为学生培养辨别、判断、应用、选择信息的能力。美术学科在不断创新、改革的过程中,教育目标已由原来的三维目标逐渐转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来。美术核心素养包括美术表现、图像识读、创新能力、审美态度以及文化理解,体现出一种合作、自主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对学生人文底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核心任务之一。在创作和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便利的网络资源,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弘扬传统民间美术文化。
(三)美术教师需要把我国优秀美术文化融入教学中。我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层面上可以说是有着辉煌灿烂的成就,尤其是在当下国家提倡以及发展文化的大背景下,在艺术设计、美术创作以及数字媒体等方面大批优秀美术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如今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文化也具备越来越强的影响力,教师更应该让学生对我国优秀美术文化建立更清晰的认知,从而让他们在探究多彩的文化情境中,深刻体验到美术的文化性、生命性、情感性,从而在艺术表达方面个性化更加鲜明,逐步在美术实践中为学生培养和建立文化自信心。例如,中国画历史悠久,画家们总会在作品中以水喻智、以山比仁,运用以物比人的手法表现人的格调和品性。天人合一是很多艺术家的毕生追求,他们向往人和自然能达到完美的和谐,这也是深入中国人骨髓里的文化精神。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古代先贤创造的绘画、书法、文学作品中,深入体会古人的无穷智慧,进而欣赏中华美术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结语
在当前小学美术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的情况下,要想把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上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在一次次失败的经历中总结经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鉴赏和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学有所获,从而利用深厚的艺术积累了解我们璀璨的中华文化,为学生们创造一幅炫彩的人生画卷。
【参考文献】
[2]杨雪.论述文化自信视域下美术鉴赏教学研究[J].美与时代(中),2020(03).
[3]刘瑛,刘琳,黄意涵.民间美术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中创新研究及价值探索——评《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林产工业,2019,56(12).
[4]尹临洪.高校美术理论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
[5]王勇.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画历史题材创作的艺术表现[J].山东社会科学,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