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咪咪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摘要:新媒体时代融合背景下,为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实效,可借鉴“跨媒介叙事”的传播策略,探索作为受众的学生在跨媒介叙事中如何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从学生受众角度分析“参与性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延伸及实践创新。参与性文化背景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更为主动的信息分享者与传播者,即参与者。他们积极创造并分享,构建与社会的联系互动,重塑自我价值观,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程思政;跨媒介叙事;学生受众;参与性文化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以互联网发展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互联共通、开放共享的融合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
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融合》一书中阐述,融合不仅作用于技术和管理层面,而且作用于文化层面,它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终点;融合既是一个自上而下组织推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下而上受众推动的过程[1]。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组织推动包含了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等层面的推进,受众推动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学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参与和创造。可见融合文化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它聚焦于受众,跨媒介叙事和参与性文化是它的核心思想。
一、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跨媒介叙事
1、跨媒介叙事的内涵
跨媒介叙事最早起源于美国电影工作者非自觉的电影传播手段,指的是一种传者通过多种媒体形式传播内容并吸引受众积极参与接收、讨论、互动、分享的传播策略。
詹金斯以沃卓斯基兄弟(The Wachowski Brothers)执导的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为案例诠释了“跨媒介叙事”的内涵。沃卓斯基兄弟将“跨媒介叙事”理念发挥得很好,他们经常将电影先推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再搬出一些网络漫画激发消费者持续的探知能力,丢出让人期盼下一部影片的动漫作品,与此同时还发行配套的电子游戏,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围绕核心叙事进行且持续进展下去,极力地激发消费者的参与潜能[2]。“跨媒介叙事”的核心思想可以理解为:每一种传播形式对于阐明整个故事都有其特殊的贡献,它们是独立且整体的存在,它反映了融合文化下的协同并进及受众参与。
2、跨媒介叙事下的协同育人
将跨媒介叙事延伸至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中来,其核心理念可以用“多元”和“协同”来概括,即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多元化的受众参与,这些自始至终都以育人为核心,“万变不离其宗”——多方协同推进人才培养。但协同的前提是资源的整合,俗话说:“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虽辽远,无不到者”,讲的就是互联互通、共同繁荣的理念,是一种发展哲学的思想。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介技术,通过整合视频、课件、案例、习题作业等教学资源,采用在线观看学习、互动讨论、答疑解惑的方式,实现传者与受众间的资源互通共享。与此同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形式,给学生的参与创造更多时间和机会。
学校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应立足地方、学校、学科专业等特色优势,结合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活动等其他育人渠道,彰显课程思政建设的多元化,例如:发挥人才与专业优势,结合专业知识的运用与思政教育的融入,组织医药专业的学生开展义诊志愿服务活动进乡村、进社区、进街道,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急救知识演练、健康知识宣教等志愿服务,学生在活动中不但能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用于实际,更能切身体会服务社会、温暖他人的品质塑造。还可以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在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中,领悟精益求精、协作共进的工匠精神;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挖掘关于诚信务实、创新进取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以此同时,必须处理好两组关系,即育人的整体系统性和各个传播渠道方式独立性之间的关系、组织化机构作为叙事主体与学生受众作为叙事主体之间的关系。其一,跨媒介叙事不是将同一故事内容通过多媒体平台进行线性和重复传播的过程,而是根据不同育人渠道精心设计传播内容与表现形式,吸引学生主动积极接收内容,同时自主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去的系统性策略。其二,在融合背景下,传受双方的角色边界已然模糊,受众即传者,学校、教师是叙事主体,学生群体也是叙事主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参与者。
二、参与性文化:受众即传者
1、以学生受众为中心
近几年课程思政在全国各地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思政说课等,大多围绕作为传播者的教师操作层面的“战术”问题,传者想方设法地去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素材”、“融入”等细节上苦下功夫,有些刻意而生硬地为了思政而思政,这样的“夹生饭”学生未必吃得下。
那么,课程思政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里都有明确表述,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才是真正落脚点。该理念与最早用以描述媒介文化中互动现象的“参与性文化”不谋而合,自由、开放、包容、共享的参与性文化,强调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消费者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受”众,他们本身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极大地突显出来[4]。
2、学生融入并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以青年学生践行课程思政的想法或许是值得探索的方向。学院将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实践教学,让青年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扎根中国治理的实践,以青年学生的视角围绕对口就业、养老服务等社会治理的诸多领域开展调研,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在深入理解‘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的基础上,既体会大国治理之难,又增强道路自信,从而提升他们的公共精神、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5]。”
从课堂走向社会,站在学生角度将所闻所见所知所思付诸实践,才能使课程思政真正落实落地。“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唯有亲身实践,学问才算是达致知行合一的境界。参与调研的学生对此深有感触:“纸上得来终觉浅,走入社会民生的调查实践让我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更加全面而深刻地掌握课程知识,同时也引领我们自发地关注老年人、儿童和社会弱势群体,加深对社会民生问题的思考[6]。”
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稳定发展的关键时期,课程思政建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影响深远,各高校可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例如探索组织“大学生课程思政讲课比赛”等系列活动,通过师生角色转换,由学生讲述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故事,创新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推动学生从“我听”向“我讲”转变。学生在比赛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调研采访、案例整合、讨论学习等多种途径,尝试将中国梦、脱贫攻坚、新发展理念等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深入思考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联系,以PPT、微视频等方式进行讲课,从而提升学生的接触参与感,让课程思政鲜活起来。学生的参与能使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以此提升综合素养,激励学生立志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三、结语
通过多元化的跨媒介叙事方式,让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自己讲好思政故事,其内在的思政价值、育人情怀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使课程思政变得可亲可感,从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多元化的跨媒介叙事能够鼓励学生受众成为生产型的传播者——受众即传者,他们既热衷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故事内容,又能根据现有的故事创造出新的内容,并进行分享传播,这就是参与性文化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30.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6.12.
[3]文卫华.融合文化下的传播策略与收视形态探析———以美国电视连续剧《迷失》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159-165.
[4]杨玲.媒介、受众与权力:詹金斯的“融合文化”理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11(4):64-70.
[5][6]中山大学探索课程思政 青年视角讲好中国故事[Z].新华社.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