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李倩
[导读] 相较于其他院校学生,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加突出
        李倩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1700
        摘要:相较于其他院校学生,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加突出,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不相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更具独特性。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进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应用,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更好的保障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应用进行探究,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应用
        引言: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关注和挖掘学生正向人格为方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将其应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之中,能够帮助学生转变消极心理,促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积极的一面,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与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为保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应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应用。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以往的高职教育中,通常会采用依托思品课附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方式缺乏针对性,心理教育效果不理想,难以满足新时代高职教育的要求。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其心理特点比较显著,高职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不高,文化基础差,因为自身成绩难以考上本科院校而不得已选择到高职就学。因此很多高职学生都违背了自身的愿望和理想,这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自卑、颓废的心理,甚至会对自己失去自信。学校不理想,专业不感兴趣,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学生难以鼓起勇气,无法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即使是对待专业课程往往也不愿意学习,更加谈不上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再加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进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亟需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理念,而积极心理学理念则十分适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广大教师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在教学中合理加以运用,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案例教学缺乏合理性
        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十分普遍。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结合教学需求,选择能够彰显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通过典型案例,能够营造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角色,加深理解。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效果。但是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所引入的案例通常都为负面案例,体现消极心理品质,这些案例虽然能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但是却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利影响。比如这些体现消极心理品质的案例中充满了狭隘、嫉妒、偏执或者自私等内容。教师引入这些案例的目的在于促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化,希望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但是长时间接触这些案例,会导致学生产生恐慌心理,甚至会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怀疑,结合相关案例,学生往往会不自觉的“对号入座”,不仅会对自身的心理作出错误的诊断,而且还会怀疑和判断他人的心理状况。由此可见,案例教学中不能一味地选择负面案例,否则将不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缺乏结合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经常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同时还会将心理专业课程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混淆,并且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并不少见。

部分教师一味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这样的教学即使学会能够熟练背诵相关原理,但对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却并无作用,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学中教师很少涉及心理素质技能训练,导致学生缺乏心理自救方面的实践经验,无法实现心理自助。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实践训练,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从目前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来看,普遍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有的教师会将课程变成单纯的说教课程,一味地要求学生应该这样想、怎样做。但是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一味的说教不仅不能被其接受,反而还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和方案情绪。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是带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应该如何做,而应引导学生自主按照正确的想法和正确的方式去做。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修订教材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所应用教材与本科院校所应用的教材一致,这使得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简单的应用同样的教材,将会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实际,必然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针对教材的修订势在必行,教材的修订,应更多地引入心理潜能开发、情绪智力优化、增进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内容,充分彰显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课程编排做出调整,要体现出对心理技能训练的重视,引入实践性课程,并且对实践课时等作出明确要求。实践课程可以通过心理技能现场演练、团体辅助等方式来开展。这样一来,通过新教材与新课程审定,可以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更加彰显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转变教师的观念
        积极心理学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幸福,因此通常也会被称为幸福课。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观念的转变,不仅要在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而且在教学目标设定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中均应秉持积极心理学理念,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积极心理学理念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给学生积极的体验,而且还应引导学生多用积极的视角来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会发现自身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交等均会发生积极的改变,促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更加认可。例如,针对学生的消极心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幸福感,挖掘学生的优点与特长,充分彰显学生的价值,引导学生更加认可自我和接纳自我。
        (三)应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首先要引入积极心理品质的案例,其次要多布置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作业,最后,要以学生心理成长和正能量的提升作为课程考查的重点,不要单纯的以成绩为考察点。例如,针对课程的考察,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量调查表的方式进行考察,也可以通过让学生作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的方式进行考察。这种考察方式既新颖、又高效,同时还能促使学生全面的自我审视,更好的接纳自我。
        结束语:积极心理学理念符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有助于转变高职学生消极的心理现状,是提升教学效果以及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雷鸣.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03):31-42.
[2]叶子青,叶一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十年:历史演进与未来走向[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140-147+171.
[3]邓林园,梁洁姗,李蓓蕾,王工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心理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不同视角[J]. 教师教育研究,2018,30(04):58-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