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美乐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1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全新思维型教学原理,根据实际实施纲领和要点展开落实,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学习效率,探索地理规律教学策略,从而满足预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基于此,分析思维型教学原理的基本内容,根据内容与高中地理规律知识教学相结合,不断加大应用力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思维型教学原理;高中地理;规律知识
引言
思维型课堂教学是实现高中地理规律知识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将这一新型思维型教学原理应用于教学过程能够实现地理理性知识学习目标,完成课堂预期效果,发展学生地理高阶思维能力,全面吻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实现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能力培养,从而解释地理事物发生现象过程,辨析性的看待地理问题。
1思维型教学原理
首先,教师在应用思维性教学原理之前是要对其进行深刻把握,在思维型教学原理中主要包括认知冲突、自主构建、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四大部分。认知冲突这一基本教学原理需得到有效落实,认识到思维结构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结合体,动态性是思维结构的精髓所在,能够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水平提升,这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师所致力于的根本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这种矛盾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动力,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依据实际教学目标及抓重点,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和已知框架结构,设计一些能够与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情境或是看上去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矛盾的状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启发思维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探究能力,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优化。而自主建构则主要包含认知和社会建构两个方面,思维材料是思维结构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学习本就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对自身已有知识体系进行丰富完善的驱动型历程。知识是个体经验的合理化,对于学习者来说先前的经验十分关键。从教学角度出发,教学是学生进行主动知识构建的根本前提,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积极拓展思维,实现思维结构的发展,教师需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唤醒已有感性认知,通过观察实验的方式找出与事物之间的根本联系,从而进行有效教学。同时,在思维型教学原理地理课堂中,课堂互动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常用教学方式,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达到师生心理行为的改变,从而不断提高整体课堂效率。而自我监控则是思维层面的监控,是自我意识在思维中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结构的顶点或最高形式,它能够帮助学生制定恰当的思维策略、监督思维过程并对思维结果进行高效评价。思维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会对整体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直接决定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因此教师要着重重视自我监控环节的落实。除此之外,应用迁移也是高中地理规律知识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之一,能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将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实现举一反三、应用迁移。
2思维型教学原理在高中地理规律知识中的应用
2.1将提高学生地理能力作为关键
地理规律的思维型教学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地理思维能力,能够对地理知识现象展开深入思考,这需要通过强化学生对地理规律知识的积极实践和应用实现提升,在应用迁移过程中不断实现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地理规律知识具有着复杂多样的特征,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样问题,是一种有效教学载体。地理规律的理解和获得需注重,从知识角度出发,关注形成过程,进行地理规律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准确把握地理规律,具有应用地理规律的能力。
例如教学“热力环境”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将这一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主动操作中感受知识的规律和更深层次的魅力,从而提高地理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在课前需准备好实验材料,即玻璃缸、热水和冰块,将热水和冰块置于缸内,并把点燃的蚊香烟引入缸内,这是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于垂直方向上,在冰块上方的烟正在向下运动,而处于热水上方的烟则向上运动;于水平方向,玻璃缸的上部,烟从热水一侧流向冰块的另一侧,这一模拟实验便能较为直观的反映出地理规律,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了解地理规律,并学会应用地理规律,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向更深层次进行挖掘,为后续地理学习创造动力。教师可在课堂中将地理规律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接触过的事件和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展开深入性研究,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驱动力,进一步强调地理规律思维活动的应用实践,从而推动学生思维深入发展,提升地理课堂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2.2重点关注发现问题环节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方式初步掌握问题规律,给出系统答案,随后再进行结果的修正,这是由于地理规律思维型教学本就是让学生理解地理规律的形成和研究过程,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问题思考和规律有效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主动发现地理核心素养,予以建立系统的地理规律价值观。地理规律学习最关键的便是对感性知识的归纳图像概念的解读,这些方法都能够进一步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教师要强调发现问题环节的重要性。教师可利用生活经验从感性认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高学生问题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课堂初始阶段并进入积极思考状态,例如在教学“昼夜长短变化”相关地理内容时便可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这一地理现象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同时有不少学生也能够在生活过程中发现这一规律,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地理现象便需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和讨论,从而认识到这一地理现象背后的具体规律,使学生产生强烈探究欲望展开问题的具体分析。
2.3把握规律探索环节
规律探索环节是自主构建规律原理的有效应用策略,它更强调自我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能够体会性的探索地理规律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通过不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和知识形成过程中进行积极参与,引发积极思考,实现自主构建。教师要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等感性认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规律相关内容。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强调互动的重要性,设计合理课堂问题,通过设疑的方式让学生提高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加入到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分享,实现个人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例如在教学“大气受热过程”相关内容时可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太阳辐射是以怎样方式穿过地球大气层而到达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是如何发生的?组织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初步答案,通过组内成员分析思考、归纳总结,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发挥自身学习主体性并实现学习共同体的应用,增强地理学习自信心,实现地理规律的逐步剖析、层层递进,在小组讨论的思维交流碰撞中实现真实的自主构建和已有知识结构的优化完善。
结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地理规律进行深入思考,直到将知识概念内化于自身结构体系,从而实现高质量学习课堂的打造。教师需清楚认识到地理规律所反映的属性和联系,通过教学的方式使学生从中得到认知,完成自主构建、思维监控和应用迁移,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培泰.基于逆向问题链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 --以区域发展之"荒漠化"为例[J].地理教学,2020,(13).18~20,64.
[2]董瑞杰,徐羽.思维型教学原理在高中地理规律知识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130~135.
[3]赵武奇,高贵田,张清安,等.基于思维型的“食品工程原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上半月),2018,(1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