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元
绥化学院
摘要:
听障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是残疾人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对未来个人生活质量提高起到重要作用。现阶段听障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缺少复合型专业教师、缺少残疾人专用教材、缺少符合残疾热特点的实践环节”等问题,本文以问题为出发点,从政府、学校、学生、社会协同育人的角度探索培养听障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实施路径,旨在进一步提升听障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方面有所助益。
关键词:听障大学生;就业;创业;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纪元(1988.11),女,汉族,大庆,硕士研究生,绥化学院,见习研,思想政治教育,152000
课题项目:
2018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聋人旅游手语应用研究,18YYC2720)
绥化学院2020-2021年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项目(教育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16GZS01)
2020年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聋健融合背景下手语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J202001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明确要求。[[[]《求是》刊发中国残联党组署名文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残疾人事业的新发展》[EB/OL]http://www.gov.cn/fuwu/cjr/2017-09/18/content_5255281.htm]]听障大学生作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兼顾着残疾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同时也面临着双重身份下的双重问题,如何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卓有成效的进行就业与创业教育关乎到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质量。因此需要从政府、学校、学生、社会多方协同形成育人合力,提升听障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
一、听障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培养听障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听障大学生受生理的特殊性导致认知水平偏低,择业观与主流社会存在偏差,较为普遍的存在“择业难、工作抗压能力低、岗位变换频繁、人际交往困难”等从业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系统的就业观念培养。
培养听障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听障大学生对法律法规虽有一定的认知, 但只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系统规范的学习过程, 无法合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邸鹏.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基于对658名听障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现代特殊教育,2018(14):63-68.]]需要结合其特点进行课堂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培养听障大学生融入社会的主观能动性。听障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在获得专业技能知识,同时需要有更加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那么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就是重要的助推器,有助于增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以更加自信姿态融入社会。
二、当前听障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各级政府、各级残联、特教机构、特教学校以及社会爱心企业都在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这一目标,全力做好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现今残疾人求学、生活、发展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听障大学生的入学率也在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聋人实现了生活和事业的梦想,同时在听障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也涌现了诸多问题。(一)听障大学生就业准备不充分
听障大学生本身接受过高等教育在职业规划上存在一定的客观认知,有较强烈的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景,但就业准备方面受生理及既往教育的影响存在准备不充分,择业目标不明确、面试技巧欠缺、创业意识淡薄等方面问题。
(二)就业与创业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听障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的师资培养受听障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影响,对手语沟通能力、就业与创业知识的针对性以及新媒体手段的运用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今从业者多为年轻教师,拥有工作热情但是缺乏相关手语以及特定授课目标群体的就业与创业知识储备。
(三)就业与创业交互式实践平台不完善
听障大学生受个人生理特点的影响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平台的支持,需要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互型实践平台,现今高校内部的创新创业孵化园以及创客空间多是针对健听学生设立,在针对听障大学生方面缺少响应的无障碍设施的建立,保障交互型实践平台的建立。
(四)就业与创业内容单一形式传统
听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校本课程内容比较匮乏,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和落后,很多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的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忽视了听障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肖水清.浅谈高校残健融合下听障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听障大学生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183-185. ]]新媒体时代,听障大学生更加依赖于智能手机的运用,急需探索新媒体时代下丰富的就业创业内容与形式,吸引听障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新媒体等智能设备主动学习。
三、听障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
(一)开展融合教育,增强主观能动性
以融合教育为理念,打破以往的隔离式、封闭式的授课方式,让听障生与同龄健听学生一起接受教育,做到思想融合、行为融合、管理融合,增强听障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专题式、系列型有针对性的组织活动如简历制作比赛、面试技能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在活动中增强交流,做到“无痕”融合。给听障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平台,让他们树立自信、发挥优势,消除了听障者大学生的封闭自卑心理,培养了听障者公平参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融合教育的氛围也深深感染了健听学生,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听障大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做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地。[[[] 甘勇.进一步完善听障大学生的高等融合教育——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总结[J].现代特殊教育,2020(04):27-33.]]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形成复合型师资队伍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是听障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之一。教师在具备基本就业创业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具备聋教育的基本知识储备,如手语能力、聋人心理学、聋人教育教法、聋人社会学等专业知识。
组建多学科复合型师资队伍。结合听障大学生特点,建立多学科复合型教师队伍针对教学教法、教学经验、教学研究进行增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课程的专业度与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加强顶层设计,搭建政、校、企合作实践平台
以政府、残联为纽带注重顶层设计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在加强实践实训的同时增强听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注重校内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组建听障大学生专属实习工作室,如绥化学院建立“专业+特技+创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创业工作室为依托,以创新听障生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创业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础,以专长、特色职业技能为突破,让听障生拥有一技之长,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贯穿全过程,将听障生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构建的听障生“专业+特技+创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就业与创业能力贯穿课程始终,构建听障大学生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课程吸引力
新媒体为信息的交互共享提供的平台,在课程中融入新媒体技术,增强课程创新性,对吸引学生注意增强课程展现力有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创业模拟系统方面通过对产品、环境分析、营销策划、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调研,让学生完整地理清思路,使其能自主学习,实现自我管理。[[[]姚文婷,李秀义,张晓辉.新媒体网络时代听障大学生“双创”教育体系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20,30(01):121-124.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