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威1 何春月1 郑妍1 杨振杰2
1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涿州 072750 2保定涿州市大马村幼儿园,河北 涿州 072750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社会服务职能是在工作中、教学中表现出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直接服务、业务指导和资源提供等多个方面。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存在着服务意识薄弱、能力不足、服务对象范围小等问题。学校要先提高自身社会服务能力,搭建完善的社会服务平台,这样才能为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社会服务职能;实践;研究
引言: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学校在教学中要主动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开展全方位服务。而为了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就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情况。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在社会服务职能实践方面仍有一些问题,要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
一、学前教育专业社会服务职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逐渐深入,也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和科研项目提供了一些便利,并在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相较于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进步,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却并没有较大的突破,反而成为了短板[1]。分析其中的原因后发现,主要是由三点造成的。首先,部分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社会服务和教育发展政策方面尚不完善,一些法规都有所缺失。而且社会服务也并不成熟,学校在改革过程中无法借鉴到成功经验,在制定服务计划、服务平台时也存在很多漏洞,使服务工作难以取得有效的成果。其次,教育改革后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提高,也促使了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尤其是教学和科研方面有着较大的进步,但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却并没有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所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服务职能的实践。而且,学校在为教师评定职称时,多是看其发表的文章和教学成果,并不包括社会服务这一维度。这使教师将精力都放在了教学和科研上,社会服务意识却并未得到提高。最后,政策指向不明确,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职能实践造成较大影响。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社会服务并没有一个明确有效的负责机构,这导致在实践中缺少健全的计划和切实可行的目标,影响了社会服务实践效应。
二、学前教育专业社会服务职能实践策略
(一)增强教师服务意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想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职能,就要先拥有能够社会服务意识较强的教师。以往在吸纳人才时,学校多是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历水平作为重点,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存在服务意识薄弱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问题,学校应以政策为核心,将社会服务纳入职业发展范畴,引导教师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另外,学校也可以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尤其是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师最好制定不同的培养途径和计划。如教龄较浅的教师可以去早教机构或是幼儿园中兼职,通过实践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短板,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具有一定经验的骨干教师,则可以去幼儿园挂职副园长,指导年轻的幼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观摩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全面熟悉园内的工作流程,以便更好的协助园长开展工作;而教龄较长的教师则应多接触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技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可以多参加一些与社会服务相关的活动,以此来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中接触最多的人,而且教师也是其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只有当教师拥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带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共同进步。
(二)完善社会服务职能实践计划
一般来说,各学校为了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持续发展,都会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等,为了教学中更好的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还会制定相应的校规校训,但却几乎没有与社会服务相关的规划。很多时候学校都是被动的承担政府制定的社会培训任务,而培训内容大多是短时间内制定出来的,其中难免会有不合理的地方,影响到社会服务职能实践效果。学校想要改变这一问题,就要先重视社会服务,并组织本校教师在会议中研讨该如何制定科学的社会服务计划[3]。其实,一个科学的社会服务计划要先对服务对象有所了解,知道服务对象缺什么,最需要什么,围绕关键点来设计社会服务计划。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对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教师所负责的内容等进行具体的规划,争取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最后,当社会服务实践后,还应该由专人负责,按照服务对象、服务类型等对材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如果过程中有视频或照片等资料也要备份归档,这不仅可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也可以为之后类似的社会服务内容做参考。
(三)建立社会服务职能实践基地
目前,一些学校已经认识到了实践基地对社服务水平提高的意义,并在校内探索建立实践基地,但却存在一些问题。如学前教育专业在基地实践过程中,多是参与“周末班”、“课后托管”等具有浓厚师范特色的社会服务内容,这虽然有效落实的社会服务职能,但却具有局限性,专业实践的辐射度不足,尤其是部分实践基地建设中缺乏稳定性和长久性,导致很多具有长期性的社会活动,都只开展了一次就草草结束。为了解决这一情况,学校应与社会实践基地签订协议,保证实践基地不是昙花一现。而且,科学、完善的社会实践基地协议还能够为日后社会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另外,学校和实践基地负责人共同建立合作小组,保证社会服务活动中可以保持积极性。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想要创建社会实践基地,就要做到相互配合,先与教师做好沟通工作,让其可以准确、正面的向学生传达精神,形成合力,让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派专门的人员与实践基地沟通,并负责调研工作。社会服务活动应该定期开展,这样才能更好的落实社会服务职能。因此,负责人应通过座谈会、书面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完善基地建设,并为下一阶段的社会服务活动实践打好基础。
(四)建立健全的社会服务保障机制
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服务社会是学校的使命,而探索高质量社会服务就是学校职能和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社会服务已经成为了提高社会竞争力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对学前教育这类较为特殊的专业来说,引导其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发挥社会服务能力,更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学校应制定健全的社会服务保障机制,保证在社会服务开展时,不会因为人力、物力或是财政方面没有保障而夭折。另外,为了扩大影响力,学校应组织不同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如果是面向教师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为了调动其积极性,保障其长远利益,就可以根据社会服务工作量按照一定比例折合成教学工作量,同时在评定职称时,最好也将社会服务参与度算作一项评定标准。如果是面向学生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则可以让其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学分。
结束语
总的来说,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职能实践情况,就要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学校要搭建可靠的社会实践基地,教师也要紧随时代发展,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社会服务意识,学生则应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在提升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美丹.从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谈高校为社会服务[J].菏泽学院学报,2020,42(06):59-63.
备注:本文系根据课题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学前教育专业社会服务职能的实践研究—以服务乡镇农村幼儿园及家长为例》得出的论文;同时也是学校科研基金重点引导类项目jkyd201903《学前教育专业社会服务实践研究》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