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瑜
山西省吕梁市贺昌中学 033000
关键词:进阶式导读;“奇”教学案例,情境;情感化人
摘 要:在整本书教学过程中,采用进阶式导读有助于情感化教学。《史记》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且有很多“奇伟、倜傥、非常之人”。通过探寻《史记》之“奇”的成因,学生汲取其中的人文精华作为精神养料,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进阶式导读值得提倡。进阶式导读关注学生在特定时间范围内的阅读情况及探究效果,使学生在应对某个主题时,逐步进阶,逐层深化,可以让学生的学情完全呈现出来。在《史记》整本书教学过程中,采用进阶式导读有助于情感化教学。
一、兴趣导入
教师引导:司马迁热切向往历史上“奇伟、倜傥、非常之人”,在《报任安书》中明确宣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史记》中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而这些“倜傥非常之人”最能体现出司马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
教师建议:学生可以先找《史记》中的“奇伟倜傥非常之人”,然后对这些“奇”人归类。全班学生分为A、B、C三组,推选代表发言。
A组:虽在历史上有影响,却以悲剧结局。
这类人有项羽、李广、屈原、韩信、蔺相如、信陵君等。他们往往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特殊品格,或富于反抗精神,或深处下位却卓然自立,或才略过人,或英勇豪迈,或命运坎坷却能忍辱负重,或身居高位而能礼贤下士。而项羽无疑是司马迁倾注情感最多、最为奇特的悲剧英雄人物。在这些人物身上,都闪烁着“奇异”的光彩,寄托了司马迁自己的审美理想。
B组:社会地位虽低,却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贡献。
《滑稽列传》中的淳于髡,他身高不足七尺,貌不惊人,但是他那“滑稽多辩”的超群技艺却令人折服。滑稽人物作为司马迁笔下的奇人,他们都身怀超群的技艺、才能,以清明严正的品格,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采用滑稽的形式,政治上大胆地“托讽匡正”。《货殖列传》中的商贾白圭,他喜欢观察市场行情和年景丰歉的变化,天下人谈论赚钱生财之道都效仿白圭。司马迁选择的这一类奇人,他们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却为繁荣社会经济文化做出了贡献。
C组:虽有自我意识但历史作用不显著却有闪光点。
刺客和游侠等,这类人有的坚定沉着,富于自我精神;有的不流世俗,仗义执言;有的急公好义,舍己为人,总之他们都有闪光的智慧和崇高的品格。《刺客列传》中的荆轲、聂政、豫让等都是“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尽管他们的事情有的并未成功。荆轲作为司马迁笔下的一个“奇人”,最受司马迁的重视,他急人之难,不畏强暴,这种慷慨磊落、不怕牺牲的精神是非常感人的。
二、深度思考
教师引导:“爱奇”体现了司马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史记》中的人物,让读者读来心动神摇,这与司马迁自己的经历和遭遇是分不开的,正因为他的“奇遇”,所以更容易从这些特异性格的历史人物身上找到共鸣。那么作者爱“奇”的原因具体有哪些呢?分组讨论
A组:时代文化的影响
司马迁的“爱奇”,与他生活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司马迁有幸生于空前统一与强盛的汉代,他尽情地感受吸纳时代的气息,对贤士充满渴慕、对英雄充满向往;加之汉武帝求才若渴、欣赏奇才,司马迁便把自己的一腔激情都化作了实际行动,他肯第一个为商人立传,热情地肯定商人为社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司马迁的个人情怀无疑是受时代风尚鼓舞的,这是他“爱奇”艺术追求产生的重要基础。
B组:家世的渊源
司马迁的“爱奇”与他的家学有着很大的关系。司马迁生长在一个博学多闻、学术氛围极为浓厚的史官世家。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将自己的先世追溯到传说中的颛顼时代。父亲司马谈学问渊博,其临终的遗言,使司马迁产生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不同于常人的理想追求,也为司马迁的“爱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组:独特的个性气质
司马迁“爱奇”的艺术追求与他的个性气质及人生遭际是紧密相关的。年十岁而诵古文的司马迁便怀着家乡山川滋养出来的好奇心,背负着修史的重任踏上了遍访名山大川、收集资料的万里征途。受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侮辱。不平凡的生命体验,独特的个性气质,铸就了司马迁不平凡的铁骨脊梁,让他有了“爱奇”的这种艺术追求。
三、“德行”探究
教师引导:从《史记》中“奇”人的品格及司马迁爱“奇”的原因中,我们能否挖掘一些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呢?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1、家国情怀组
张力丹:蔺相如不畏强秦、机智勇敢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主权。
赵 起:抵御外寇的英雄飞将军李广,其强烈的民族情怀很感人。
白艳平:屈原志存高远,心系国家,报国无门,最终投江自尽,诠释了一代文人的家国情怀。我们的新时代呼唤“屈原”式家国情怀。
宋文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时刻激荡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昂扬意气,砥砺前行,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2、责任担当组
高 越:信陵君之所以能完成窃符救赵的大任,是因为他有勇于担当、救人急难的高尚品德,这种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樊军毅:英雄荆轲面对燕国朝不保夕的形势,完全有理由推脱“刺秦王”这一使命,但他却毅然接受了,体现了其敢于担当责任的精神品格。
刘变佳:史家传统的呼唤和时代精神的感召,使得司马迁坚持修撰《史记》,体现了司马迁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杨旭如:“担当”作为一种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当代青年一定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3、铁骨脊梁
王政杰:屈原的远大抱负和政治理念一旦确定,便坚贞不改、矢志不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用一代文人的铮铮铁骨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杨晋宇:屈原即使在遭贬放逐的路上,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自励,像一个勇士,义无反顾。
刘 祺:受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侮辱。不平凡的生命体验,独特的个性气质,铸就了司马迁不平凡的铁骨脊梁。?
于文楠:作为中国力量的后备军,当代中学生要把艰苦奋斗刻在心里,把无私奉献披在肩上,一路高歌奋进做好中国新时代脊梁。
四、结论
以“奇”导入,通过情感化教学,逐步进阶,使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责任担当意识、自强不息品质和独特个性气质等均有了深度解读。此堂课有效落实了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也许学生无法领略到《史记》的全貌,但如果能让学生汲取其中的人文精华作为精神养料,激发其对《史记》的阅读兴趣,教学的最初目的也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刘振东《论司马迁之“爱奇”》[J].文学评论,1984,(4).
[2]赵素蓉《太史公“爱奇”试说》[J].成都大学学报,1997,(2).
[3]曹晋《司马迁“爱奇”别解》[J].清华大学学报,2003,(1)
[4]智卫琴《扬起“兴趣”的风帆——上好整本书导读课的几种策略》[J].考试周刊,2015,(94).
作者:吕梁市贺昌中学语文教师 高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