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静
宁波财经学院,浙江省 宁波市 315175
摘 要: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在“双创”的思维下构建“课程思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变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的课程体系,推进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模式,对于培养创新创业型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现状,提出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模块化课程结构、构建“双创”价值引领下的课程标准、建立多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等策略,提升应用型高校课程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立德树人;双创;课程思政;课程建设
一、引言
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地设课,建设一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5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高校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潘懋元先生认为“课程居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可见,课程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课程改革的成功最终决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并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同时,课程思政是国家战略部署的新课程建设方向,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双创与课程思政融合将必然在课程建设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推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加快一流课程的建设进程。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培养符合新时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必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本文从创新创业和课程思政融合的角度,对目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审视,探究立德树人视域下设置相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课程思政内容融合统一,构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课程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与内涵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和中小企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为主要育人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应用型大学构建的教育体系体现在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内涵要对接社会需求。课程目标应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因此,应用型课程目标应面向市场需求、职业能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课程思政的融入,突出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二)双创与课程思政融合式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创新创业成为了各大高校的一大重点培养方向。然而,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在实践层面没有得到有效融合,另一方面创新创业的方向指引和思想教育指导也相对匮乏。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再是对职业技能的简单培训,而是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基于双创和课程思政融合的课程体系的既是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
1.发挥课程思政在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使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双创价值观,发挥其在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中的引领作用。在这个信息发达的互联网社会,大学生更容易受各类社会思潮的影响,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学会对信息的取舍。
2.发挥正确世界观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政治觉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课程思政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程思政与双创价值观的融合能帮助培养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构建融合式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在授课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创新创业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社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校就业率、助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建设和创新型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融合课程建设现状
基于地方高校立足于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与产业、行业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就课程建设而言,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还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体系没有真正将双创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下,高校学生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创业事业的中坚力量,但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主流意识形态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并未将双创教育渗透到思政教学环节。同样,高校传统思政教学面临实践性差、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无法吸引学生等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从顶层设计将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真正融合起来,构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2.课程设置没有真正实现围绕实践能力进行整合。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不一致、改革举措流于形式、校企合作开展不充分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严重阻碍了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深度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肩负着传授专业知识的责任,也肩负着培养学生们创新创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责任。
3.课堂教学缺乏改革和创新。目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差,授课效率低等现象仍然存在。“满灌式”课堂式的教学依然占主流,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在这样的课堂中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四、基于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策略
构建基于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就要科学设置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形成“双创”价值引领创研学产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模块化课程结构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将“爱国励志、责任担当、人文情怀、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健康生活”作为学生个人基本素养发展总体目标,同时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增加相应的专业(行业)素养目标和要求,并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素质拓展课程、劳动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跨学科交叉课程等设置,落实课程育人体系,形成由科学知识课程、技术方法课程和综合应用课程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同时注重产教融合,运用鲜活的创业案例、创新项目、产教融合课程实施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通过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绘制各课程“德育教与学”目标地图;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教育,增设创业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导学、劳动教育等课程,锤炼学生抗压吃苦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增强爱国情操、文化自信等道德品质。
围绕企业实际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将企业行业需求与课程整合优化,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建设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企业课程模块,通过共同授课、编制大纲、编写教材等方式将创业项目、创新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开发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构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理实结合、必修与选修兼顾,通识与专业、实践课程融合渗透的循序渐进“融合式”培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png)
图1双创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多层次创新创业模块化课程结构图
2.构建“双创”价值引领下的课程标准
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优化创新创业类特色课程体系,逐步实现以教学模块为基本单元,将课程思政目标分解到各个单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构建一套基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产出导向的,学习产出计划、学习产出实施、学习产出评价“三位一体”的课程标准。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也解决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标准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专业课程对双创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度,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创建以“双创”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创新教学模式
通过开放应用型课程、实施课堂创新、开创第二课堂等多种创新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项目融入课堂教学。将鲜活的创业案例、创新项目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创新思维、学习及应用能力培养,规模化实施以“翻转课堂”为主要形式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上注重与思政教育的衔接。在课程开发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学生创业品质、综合素质的教育。将当前社会发展热点、创新创业政策、专业职业道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相衔接,将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不仅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性,还能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养成创新创业意识。
4.建立多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改革教学评价方法,进行客观多元化考核。构建一套能够体现双创价值引领下对学生培养的德育、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于产出导向(OBE)的学习成果,并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强的评价成果的标准,既注重课程知识体系的获得,又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能力与德育素质的培养。成果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能力达成评价相结合,制定体现不同学生能力达成差异的合格标准和优秀标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力发展。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构建各单元模块的德育、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此逻辑架构的基础上形成若干学习成果,并提出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要求,建立一套合适的评价。
5.构建产学研创多学习成长环境
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协同培养应用型双创人才的基础。通过构造创业学习环境、创新学习环境、产教融合环境和双创文化环境。同时,融入思政教育,挖掘树立大学生成功创新创业典型,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如每年开展的“双创博览会”“科技文化节”,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通过社会多元参与,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融入学校的社会服务体系,并与市场接轨,已经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目前成果转化、成果收益显著。
五、结语
基于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融合课程体系建设,既是目前我国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环节,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更容易为应用型人才提供锻炼自我、发展自我的机遇与平台。本文通过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提出了双创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课程模式。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中,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延伸至专业实习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课程思政内容的接收度;搭建创新创业教学平台,配合课堂思政内容,完善教学体系,促进创新创业和课程思政的融合。通过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融合式课程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政参与度、满意度,提升了课程思政的效果,促进了创新创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以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晓蕾.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发展路径研究[J]. 职教论坛, 2019(12):34-38.
[2] 孙文琦.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20(7):75-81.
[3] 张小斌,吴小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双创”学科建设的思考——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 2019(11):124-128.
[4] 顾美霞,欧阳倩兰.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2):71-72.
[5] 毛碧飞.创新创业背景下《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2):1-8.
[6] 陈潜.协同增效:创业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耦合与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10):112-114.
[7] 段焱.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 2019(12):116-121.
产教融合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课程建设策略研究。李银丹;李钧敏;施建祥; -《中国大学教学》- 2020-05-15
基金课题(须有编号):宁波财经学院2020年度“阳明思想与课程思政”校科研基金专项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阳明思想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研究;?宁波财经学院2020年度“‘双创’价值引领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校级专项项目:“双创”价值有效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实现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叶静(1982-),女,汉族,浙江宁波人,管理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管理学
[ 基金项目:宁波财经学院2020年度“阳明思想与课程思政”校科研基金专项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阳明思想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研究; 宁波财经学院2020年度“‘双创’价值引领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校级专项项目:“双创”价值有效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实现路径研究]
[ 作者简介:叶静(1982-),女,浙江宁波人,讲师,宁波财经学院教务处教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