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璇
天津中医药大学
【摘要】中医药院校在深化“三全育人”视阈下创新开展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关键点在于如何与中医药特色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特色鲜明,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医药本科教育培养新模式,从而实现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关键字】中医药院校;“三全育人”;第二课堂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的召开,正式确立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018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为“三全育人”格局的构建指明了道路。2019年3月,习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的“八个统一”中,要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形成全面综合的联合教育机制。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工作,正是三全育人长效机制中的重要教育实践环节。
根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青联发[2018]5号)和天津市教委、教育工委《关于建立大学生思想教育实践学分制度的意见》(津教委办[2017]13号)的工作要求,天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高校已对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机制进行创新改革建设。我们应紧紧抓牢第二课堂这一实现思想政治引领的有力抓手,开展“三全育人”视阈下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机制的创新性建设,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现实路径。
一、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创新机制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体系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品德素养、心身素养、人文素养,培养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二)有助于推进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深度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互融、互补、互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有助于“大思政”格局的构建。通过统筹思想政治教育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育人资源,强化育人功能,持续深化学校“思政改革攻坚”,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二、“三全育人”视阈下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在其《高等学校管理》中谈到,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活动等等,就是所谓的“第二课堂”。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第二课堂是与第一课堂并行不悖的,因此,第二课堂的顶层设计和第一课堂培养方案制定要能够突破部门职能限制,形成良性互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力量整合;要深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内容的相关性,实现内容互通,形式互补。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更好地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必定凝聚了三全育人合力,完善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体系,推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构建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深入挖掘第二课堂育人价值,系统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逐步健全完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中医药院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六位一体”创新机制的建立
通过梳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体系中的育人现状,审视当前我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五育实践情况,探求机制建设中亟待改进的问题。在实践中坚持五育并举,创新地从思想引领、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创新创业、人文素养、团队管理等方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实践学分体系,通过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努力朝着“全方位”关系发展,努力完成五育整合的任务,最终形成五育融通互动格局与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六位一体”创新机制。
(一)拓展思想引领广度,践行道德育人,培育新时代仁心型中医药人才。
思想教育活动类主要指学生参加思想引领类活动经历,以及获得的相关荣誉。
活动主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传统精神和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诚信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爱校荣校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等开展的主题教育、主题团日、主题团课、专题宣讲、研讨交流等思政教育活动等。在“后疫情”大时代的背景下,我校有效推动思政小课堂与时代大课堂相连接,结合百年党史教育学习系列教育活动,真正培育出具有仁爱之心、品德高尚的中医药人才。
(二)挖掘创新创业深度,推行科研育人,打造新时代学识型中医药人才。
创新创业活动类主要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的经历,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取得专利等情况,以及获得的相关荣誉。新时代的中医药人才,须掌握科技创新能力,将前沿的科研成果与传统的中医药知识相融合,具有创造性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及科研创新能力,学校以科研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培养质量及对学术的献身精神,通过导向机制引领和凝聚学生正向积极能动性,培育践行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并有针对性开展不同学科间的课题研究实践项目,帮助学生树立科研创新为国、为民、为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的伟大理想,助推中医药事业不断前进发展。
(三)推行社会实践可见度,强化实践育人,训练新时代实干型中医药人才。
社会实践类主要指学生利用节假日或者课余时间参与的各级各类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以及获得的相关荣誉。医学实践能力对中医药人才而言非常重要,学校积极构建“实践育人”基地,打造校内外、全社会的社会多维度社会实践平台,大力推进校企、学社间的互动,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社会实践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校打造多维度多层次的中医药社会实践项目,增加社会实践“含金量”,缩短中医药事业供需之间的距离,让社会实践更有价值、更有吸引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对中医药专业进行思考、得到锻炼。
(四)营造人文素养厚度,实施文化育人,培养新时代审美型中医药人才。
人文素养类主要指学生参与美育实践育人项目(文化艺术活动、文艺展演)、人文讲座、心理健康等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以及获得的相关荣誉。创新人文素养工作载体和平台,形成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以“美育工作”为核心,以“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为重要途径,以“课程体系建设、美育思政融合、美育团队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精品品牌活动、反哺社会能力”等方面为载体,切实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了学生的美育能力、美育知识和美育素质的提升,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五)支持志愿公益辐射度,推行服务育人,成为新时代反哺社会型中医药人才。
志愿公益类主要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爱心医疗志愿服务、学“雷锋”主题志愿服务、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等各类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经历,以及获得的相关荣誉。结合“后疫情”大时代背景,通过组建“防疫抗疫”“成长守护”等志愿服务队,真正发挥医学生志愿公益热情和能量,通过实际参与志愿服务获得职业认同感与价值感。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志愿服务育人机制,提高医学生的反哺社会能力,用实际行动在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等方面践行一名医学生的从医誓言。
(六)打造团队管理温度,实现管理育人,塑造新时代能力多维型中医药人才。
团队管理类主要指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等经历,如担任校院两级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干部以及班团干部考核合格者,由学校组织或选派参加短期培训、考察学习等按照要求完成既定任务者。通过打造多样的学生工作平台,切实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使其专业素质与领导素养共发展、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同提高。
通过创新实践“五育融合”视角下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健全“三全育人”长效机制,中医药院校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第二课堂信息管理系统,产出“第二课堂成绩单”。以科学的量化标准为依据,对学生在第二课堂的表现进行评价与认证,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并在其中所得到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升进行全面反映,切实将第二课堂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工作落在实处。通过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和路径,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建立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 “大课堂”,全方位地开展第二课堂育人实践,实现全过程育人实践的有效延伸。
参考文献:
[1] 张佳晨. 基于新时代下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5):16-17
[2] 闫蕾. “课程思政”建设与“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探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74-75,116.
[3] 高凯.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构建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03):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