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全人教育”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沈超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实行“全人教育”
        沈超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9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实行“全人教育”的教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人才。全人教育将以人为本作为这一教育理念的核心,并且其强调对人才的整体培养,这也符合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得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但目前基于全人教育视角下,许多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诸多缺陷,且难以满足现代现代企业和全人教育的需求。为此,本人对全人教育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并进一步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全人教育;高校;人才培养;策略
引言
        全人教育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日本,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高校纷纷引进了“全人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基于当前全人教育这一视角下,高职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是要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让其进行全面发展。但目前,各大高校在践行全人教育的理念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培养存在课程体系的建设失衡现象严重,以及通识教育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而笔者也分别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强化通识教育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1.高职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弊端
1.1高职课程体系的建设日趋失衡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受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其并未注重“全人教育”理念的践行,使得课程体系建设日渐趋于失衡。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这方面的课程设置偏多,而对于思想政治和人文素质这方面的课程则设置的相对较少。而且部分教师和大学生都忽视了心理健康课程、马列主义思想及个人成长方面这些课程的重要性。还有部分学生在这类课程的课堂上复习专业知识或者相应的职业技能。甚至有个别高职院校从未设置相关的人文课程。客观来说,高职院校过于强调专业课程及职业技能这一做法,虽然在一定能程度上可有效促进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为今后学生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却违背了“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会影响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型复合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1.2通识教育的机制有待完善
        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都难以体现出“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并未将通识教育与日常的专业教学进行融合,使得大学生难以感受到教师科学的教学态度和生活态度。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人类层面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还使得部分学生都缺乏通识教育的思想,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有部分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往往以书面考试为主,其并未结合大学生的特长和喜好来设置相应的考核形式。这不仅和通识教育的宗旨相背离,还导致大学生无法进行个性化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分层教育以及因材施教,也不利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践行。除此之外,高校通识教育的所选课程大多是由校级领导或者学校教务处决定的,其并未询问其他教师的意见。在确定好通识课程之前也并未展开相应的调研工作,造成部分通识教育的课程难度系数较大,从而影响其教学质量,使全人教育理念的践行受到一定制约。这也是高职“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中的一大弊端。


2.高职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策略
2.1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基于全人教育视角下,各大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整合并优化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高职院校要不断建立健全学分制的课程管理机制,增加人类社科类的选修课程比重,平衡各个课程的比例。并且选修课的设置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建设,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高职院校需树立正确科学的全人教育理念,在注重校内教学时也应充分重视让校外的实践教学。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不仅要设置理论知识课程,还应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可以增设一些校外的实训课程,并引导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最后,高职院校在设置人文社科类的课程时,应充分融入“全人教育”理念,将知识和能力以及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从而引导大学生进行全面可持续发展。
2.2强化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
        各大高职院校科学合理的展开通识教育,是基于“全人教育”理念下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首先,各大高职院校需要设立一个专门负责通识教育的机构,由这一机构全面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监督以及反馈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并且对这多个工作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改进,从而最大程度发挥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其次,各大高职院校在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选择之前,应对积极校内的教师和学生展开相应的调研工作,确保学校开办的通识教育课程的难度系数偏于适中。并且有关教师要充分将通识教育的培养方案进行科学系统化,使其对人才培养的方案既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喜好和发展需求。如此一来,才能保障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有效性。最后,各大高职院校应不断强化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并以全人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积极拓宽通识教育的范围及领域,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其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如此一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能够涉猎不同领域和不同范围的学科知识,以此才能提升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及跨界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其能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各大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全人教育理念的内涵。并要将全人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体系之中,从而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全面型及复合型的人才。但高职院校在全人教育视角下的人才培养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系统性且持续性的工作。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从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等方面展开相应的工作,并要树立正确的“全人教育”理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春芳,张法连. “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外国语文,2019,35[1]黄春芳,张法连. “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外国语文,2019,35(06):11-15.
[2]徐玲玲,陈振洋,吴林海. 关于推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思考[J]. 才智,2020(09):186-187.
[3]许朝山,汤雪彬,刘平. 全人教育理念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4):15-19.


作者简介:沈超(1987年1月),男,汉族,湖南省益阳市人,研究生学历,讲师,单位: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位邮编:410129,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工程机械。
基金或课题项目:基于全人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高职“353”三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18C14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